終其一生,我們都將站在父輩的肩頭仰望天空。孝之大者,當莫過于對父輩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身臨武隆桃源大峽谷,我相信誰都會在心底生出一份遐思,那正是父輩一代一代延續下來的終極理想——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陶淵明曾用充滿詩意的語言把這種融合描繪成人間仙境。在近乎仙境的桃源大峽谷祭奠我們的父輩,其虔誠不言而明,我想這當是實景歌會《印象武隆》的創意所在。
洶涌而至的現代文明之潮吞沒了太多傳統景象,當父輩的經歷一點點萎縮成記憶殘片時,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精神層面上進行傳承,比如那撼人心魄的川江號子。《印象武隆》試圖通過對巴渝文化的緬懷與解讀,讓觀眾從川江號子中尋到最強韌的父輩精神,在內心共鳴中領悟到孝的根本。
父親的船,是一艘承載著父輩夢想與追求的船,應該早已超越了物質層面。上升為精神。所有的父親都拉過這樣一艘船,載了至親至愛之人,載了塵世粗糙平淡的日子,更載了對未來的無限向往。我的父親一直生活在北方鄉村,他甚至從沒見過波濤洶涌的大江大河,但我依然相信他是一名出色的纖夫。他用那雙青筯暴出的手,緊緊拽著生活的纖繩,把日子這條船拉上航道。許多年,我就在這條船上慢慢長大,雖說也經受不少風雨飄搖,但驚濤駭浪襲來的時候,父親總會死死地扯住纖繩,把我們安全帶出險境。
“多年以后,我再回到故鄉,家依然寬,天依然藍,父親的船,卻擱淺在河灘……”歌者似在替父輩娓娓傾訴,聲音里浸著無盡的感傷。父輩的內心疼痛,往往被匆匆前行的我們忽視,我們總以為從物質上關照他們,便是盡了為人子女的孝道。許多時候,浮躁的現實讓我們無法沉下心來,我們習慣了敷衍一切,包括敷衍自己的靈魂。是的,我們害怕面對靈魂的追問,我們盡量躲避著精神層面的思考。我們用狂妄撕裂了自己與父輩的精神依戀,在內心否定著父輩,同時也迷失了自己。我們似乎走向一片繁華,然而午夜夢回那一刻,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己正在荒蕪里孤獨前行。
那些善良質樸的品質,那些果敢堅毅的性格,那些樂觀豪邁的精神,是從祖先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怎么可以在我們手中遺失?!
當父親們挑起生活的擔子時,他們也就繼承了祖先最優秀的精神品格。或許他們仍然掙扎在最艱難的日子里,卻已懂得自己肩上的分量,即便拼了命也會拉住那根命運的纖繩,走出自己的人生航線。他們愿意苦中求樂,就算抬著最沉重的石頭,也要喊出最有力的號子,喊得驚天動地。那可不可以看作是父輩對生命的自信?這份自信,當是人類歷經重重磨難而強大的內在原因,是父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我們的父親母親們,曾用火一般燃燒的生命熱情,映照那個已經遠去的時代。他們的喜悅與悲傷,他們成功與失敗,他們的執著與放棄……都曾那樣鮮活地存在過,他們曾經創造著歷史。那震耳欲聾的川江號子,算不算對父輩歷史的祭奠?父輩的歷史傳遞到我們這一代,我們該怎樣去發展?!
我們漸漸長大,漸漸走出了父輩的視線。當我們拉緊屬于自己的那根纖繩時,父親的船卻成了記憶里的一座燈塔,照亮我們的新航線。
庸常的孝,是對父輩的言聽計從,只怕這孝最終連父親創造的歷史都無法守住,我們的父輩當然不愿意看到。能讓父輩倍感欣慰的,除了站在他們的肩膀上創造出更大輝煌,還有什么呢?川江號子,吼出的難道不是父輩的生命激情么?
承了這份生命激情,讓庸常的人生放出異彩,這正是孝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