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以仙女山為主的旅游品牌,已在全國叫響。
“我們利用仙女山等大旅游產業,帶動發展起鄉村旅游這一小旅游產業及相關產業,已覆蓋了近20個鄉鎮的上萬貧困戶。”武隆縣扶貧辦主任郭洪說,旅游助推了該縣脫貧。
“大資源”激活“小資源”
四大貧困片區發展鄉村旅游
仙女山、芙蓉洞、天生三橋,是武隆聞名全世界的大旅游資源。利用這些已經申報成功的世界自然遺產,武隆做出了大旅游,年接待游客已超過千萬人。
這些旅游大資源激活了貧困山區的旅游小資源。比如與仙女山隔烏江相望的白馬山片區的高山納涼、原始森林資源;在彈子山片區的竹海、風力發電、佛教文化資源;在芙蓉湖片區的水上旅游資源;仙女山片區以農家樂為主的休閑旅游資源。雖是旅游小資源,但卻在世界自然遺產這一大資源的帶動下,成為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的優勢資源。
武隆因勢利導,在這四大貧困片區內,建鄉村旅游產業扶貧片區,用鄉村旅游產業來推動脫貧。
“大旅游”帶動“小旅游”
鄉村旅游成脫貧支柱產業
白馬山上的白馬鎮,是白馬山片區最貧困的鄉鎮之一。在發展鄉村旅游脫貧中,鎮政府在豹巖村天尺農業社修建登山步道。隨后,又引導扶持登山道兩邊的30多戶貧困農民改造房屋,開辦農家樂,搞起了鄉村旅游。
在仙女山景區旁邊的雙河鄉新春村,村民們在仙女山旅游大產業的帶動下,利用高山涼爽、空氣清新的優勢,發展起以納涼休閑為主的鄉村旅游產業。村民肖玉梅,在3年前就看準了仙女山大旅游帶來的脫貧機遇,在扶貧部門的支持下,把自家的房屋改造出來,開辦了休閑納涼旅游農家樂。如今,她家的生意好得忙不過來,又鼓勵支持周邊的鄉親發展鄉村旅游。
郭洪介紹,目前,武隆已在彈子山片區的和順、鴨江、平橋等鄉鎮,利用風力發電、佛教文化等,發展起鄉村旅游項目,引導貧困戶參與進來;在芙蓉湖片區的江口、浩口、石橋等鄉鎮,利用水上旅游資源,發展鄉村觀光休閑旅游業。
大旅游帶動下的鄉村旅游,已開始成為武隆縣貧困山區脫貧的支柱產業之一。
“小旅游”撬動“大脫貧”
上萬貧困戶走上產業脫貧路
在仙女山片區,木根、新春、石梁子、桃園、天生等村,不少貧困戶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實現了脫貧。
2011年,木根村村民禹寶蘭,通過鄉村旅游服務,純收入達2萬多元,實現了脫貧。如今,她打算擴大規模,增加床位和提高接待標準,大干一場。
“在仙女山片區,如今已有三四百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戶。”郭洪說,這些示范戶不僅自己通過鄉村旅游產業脫貧,還為數以千計的貧困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帶動這些貧困農民一起脫貧。
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還促進了這幾大片區的基礎設施改善。武隆整合資金,對這幾大片區的山區公路進行了改造。
不僅如此,縣扶貧辦還投入上百萬元,籌建武隆鄉村旅游扶貧網,通過網站把四大片區的鄉村旅游景點、接待點等推銷出去。網站將在6月底開通。
“鄉村旅游及相關扶貧產業的發展,已為這四大片區的上萬貧困戶、5萬余貧困人口走上了通過產業脫貧的路。”郭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