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川江號子》
作者:蔡其矯
你碎裂人心的呼號,
來自萬丈斷崖下,
來自飛箭般的船上。
你悲歌的回聲在震蕩,
從懸巖到懸巖,
從漩渦到漩渦。
你一陣吆喝,一聲長嘯,
有如生命最兇猛的浪潮
向我流來,流來。
我看見巨大的木船上有四支槳,
一支槳四個人;
我看見眼中的閃電,額上的雨點,
我看見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淚,
我看見終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
寧做瀝血歌唱的鳥,
不做沉默無聲的魚;
但是幾千年來
有誰來傾聽你的呼聲
除了那懸掛在絕壁上的
一片云,一棵樹,一座野廟?
……歌聲遠去了,
我從沉痛中蘇醒,
那新時代誕生的巨鳥
我心愛的鉆探機,正在山上和江上
用深沉的歌聲
回答你的呼吁。
1958年
賞析
這首詩源于作者游歷長江的感受,借助于對江上號子的動人的刻寫,表達了對英雄般的船夫及其蘊涵的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詩中,號子和船夫兩種形象融為一體,共同塑就了一尊強悍而悲壯的生命雕像。
全詩共二十行,沒有分節,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前面九行為第一部分,寫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號子;隨后的七行為第二部分,寫搏斗在急流上的船夫;最后四行為第三部分,作者發出了幾許無奈的感慨。詩的原稿的末尾本來還有幾句:“歌聲遠去了,∕我從沉痛中蘇醒,∕那新時代誕生的巨鳥,∕我心愛的鉆探機,正在山上和江上∕用深沉的歌聲∕回答你的呼吁”,作者后來把它們刪去了,用省略號留給讀者不盡的想象和余味。
此詩的首行,就以“碎裂人心”將川江號子的撼人魂魄的音色展現了出來;隨后兩行中的“萬丈斷崖”和“飛箭般的船”,交代號子的“源地”,凸顯了號子的陡峭與迅疾。接下來的三行指明了號子的去向——“從懸巖到懸巖,∕從漩渦到漩渦”,它們在結構上與前三行相同,寫到號子的“回聲”的“震蕩”,里面滲透著悲音,“懸巖”和“漩渦”進一步烘托了號子的曠遠與激越。接著的三行,先用“吆喝”“長嘯”使號子具體化,然后用一個比喻“有如生命最兇猛的浪潮”,十分形象(“浪潮”和后面的“流來,流來”,恰好與江、號子同時取得了聯系)地將號子與生命勾聯起來。
這一部分從不同側面刻寫了川江號子的氣勢,及其帶給詩人的聽覺上的震撼。“你”的使用,創設了詩人與船夫之間的對話關系,末了以“向我流來,流來”,將號子的宏大音流引向了“我”。接下來的第二部分,便自然地轉入了“我”的視角。
第二部分連續用四個“我看見”,將“攝像鏡頭”直接轉向號子的發出者——船夫。先是“巨大的木船”映入眼簾,接著目光移向船上的“槳”,最后聚焦于槳邊的人。詩人用兩個比喻“眼中的閃電”、“額上的雨點”,來形容木船的急速行駛。很快,“雨點”的意象轉化成船夫們“千年的血淚”,詩人的感受也隨之升騰:那些“終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寧做瀝血歌唱的鳥,∕不做沉默無聲的魚”,傳達了船夫們充滿悲慨的心聲。
詩的最后四行(即第三部分),忽然插入“但是幾千年來”一句,其中“但是”既表示轉折,又承續前面三行的意緒;隨后的一個設問句“有誰……”,進一步渲染了川江號子的孤寂與悲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