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他沒有鹿的機敏,也無鹿的奔跑速度,唯一的優勢,是對父母的愛。
他們眼盲了,想要喝鹿奶,他冥思苦想,想到了到鹿群中取奶的主意。
太陽漸漸升高,這是周朝的初夏。披在身上的鹿皮密不透風,汗水濕透全身;身下的沙礫碎石劃破衣服和皮肉,雙腿雙肘滲出血珠。而頭腦中緊繃的那根弦,幾乎使他窒息。
一寸寸移動,近了,近了。他聽到微風在耳旁打著旋地嬉戲,聽到小鹿細弱的呼吸聲,還聽到了箭上弦的聲音!
鹿群近在咫尺,獵人卻在后面緊逼。他心中苦嘆,大喊一聲,別射,我是人!
獵人幾乎驚倒,你真是人?
他說了他的目的。獵人不假思索地說,你辦不到的。以我20年對鹿的了解,去鹿群取奶比登天都難。
他說,如果是為我自己,一定辦不到。但我是為了父母,我一定能辦到!
獵人走了。他,這個叫郯子的人,又披上鹿皮,一寸寸在血汗中向鹿群爬去。
一次,兩次……他懷著對父母的無限的愛,匍匐在這個荒草碎石鋪就的小道上,匍匐在中國孝道的大路上……
二
她病了?這是罪有應得。你趁機多玩會兒。
不,我得捉鯉魚去。母親病了,她想吃魚。
他甩開小伙伴的手,向村后的小河走去。
西晉的冬天比現在冷得多,北風怒吼著想要卷走天地間的萬物,樹枝枯木發出可怕的吼聲。他搬起一塊石頭,用力向冰面砸去,石頭被甩出老遠,冰面上,只留下一個似有若無的白點。
再砸,仍舊只是白點。
不能破冰,如何得到鯉魚?得不到鯉魚,繼母朱氏就不高興,病就不能減輕。這該如何是好呢?
他,王祥,苦惱得要流下淚來,一屁股蹲坐在冰面上。
冰的涼氣很快穿透單薄的衣服,凍得他直打寒戰。但,也激發了他的靈感。對,暖冰!
為了盡快化開冰面,他脫掉了衣服,就這么半臥在冰面上。他想用那小小的血肉之軀,暖化厚厚的冰面。
涼氣如蛇,鉆進了他的血里,他的肉里,他的骨頭縫里。他僵住了,成了冰人。
昏迷中,腦子中似有兩個人在辯論:
她不愛你,打你罵你,還挑撥你們父子關系,你,也不很愛她,何苦如此?
是的。但她是我父親的妻子,是我的長輩,出于孝,我敬她。為這,我也要滿足她的愿望。
但你可能會沒命的。
也許吧。命,不也是父母給的嗎?為了他們,我愿意。
此時空中似有閃電劈來,冰面被打開了,兩個鯉魚歡快地躍出了冰面。迷糊中,他聽到潑剌剌的聲音,似有什么東西跳到了他身上。
鯉魚,是真的嗎?母親,你能吃到鯉魚了!
王祥奔跑著,歡呼著。在二十四孝里,在口口相傳的故事里。他歡呼的聲音,千百年來,一直一直回蕩在人們的耳邊。
三
南宋。武夷山下。一燈如豆,暈染開濃重的夜色。
他圍著圍裙,雙手不停地捏,搓,鼻子上滲出了密密麻麻的汗珠。素來講究的衣服鞋子上,也沾上了面粉。
小餅已經裝滿兩籃子了,滿屋甜香。隔壁傳來父母均勻的呼吸聲。拉風箱的僮仆困得頭幾乎垂到地上,只有胳膊還機械地一伸一縮。
夫君,你明日一大早就要趕路,剩下的這些我來做吧。賢惠的妻子要替他。
不,還是我來。在我外出求學的這幾個月里,母親只有吃著我做的湯餅,方能慰藉她的思兒之苦。
我做,你做,有多大區別嗎?反正母親也看不出來。
孝,在于心,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啊。他更加輕柔地捏著餅子,似乎要把對母親的柔情,一并包進這個孝母餅中。
他是朱熹,大理學家,中國歷史上繼孔子后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因為孝而為母親做湯餅,因為朱子孝母餅,他的故事流傳至今。
四
“好耍不過重慶府,買不出的買得出,朝天門坐船往下走,長壽餅子灰面做……”民國初期,濕冷的長江邊,一群纖夫邊唱著川江號子《跑江湖》,一邊吃力地拉著纖繩。
岸邊,另一群纖夫在休息吃飯。
你的長壽餅子聞著可真香,哪里買的?
是母親做的。
你母親做的?纖夫們都圍了上來。再看那餅,色澤金黃,層層螺紋般的紋路清晰可見,聞一聞香氣誘人。
做這樣的餅子,怕不得半天功夫?你舍得讓母親這樣操勞?心直口快的同伴問。
我是怕,怕看到分別時母親擔憂的目光;怕我拉纖時她獨自在家胡思亂想;怕她一個人冷鍋冷灶,不知道煮飯。
而讓她做餅,在忙碌中,在熱氣騰騰的廚房里,她會忘記擔憂和苦惱,會在餅香中聞到希望,在給兒子準備食物時,能感覺到自己有用,增添她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想比較那點勞累,這些是我更愿意看到的啊。
聽了他的話,纖夫們沉默了。遠方濃重的濕霧里,隱隱約約是老娘的身影。
孝,就要設身處地地替父母著想。這個粗獷的漢子,竟也有這么細膩的心腸!
五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
二十一世紀的一個幼兒園里,書聲瑯瑯。一個個花骨朵般的小嘴里,背誦的是《弟子規》。
誦讀聲停下后,老師動情地講起了有關孝的故事,最后總結說:郯子鹿乳奉親,那是出于愛;王祥臥冰求鯉,那是出于敬;朱熹親手制湯餅,那是出于誠;長江邊的纖夫,大漠里的走卒,無數個普普通通的中國人,他們對父母盡孝,也都源于樸素的感情啊!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又說百善孝為先。孝,首先是讓父母吃飽,吃到他們喜歡吃的東西。中國孝,有很大一部分,是舌尖上的孝順。
老師忘情地講著。也許孩子們還不能理解,但一個個身影在老師的故事里出現,在他們的頭腦里閃過,能留些印象,也就夠了。
課間加餐時,老師看見一個小男孩用紙包起兩塊餅干,偷偷地放到了口袋里。那男孩還對小伙伴說:“媽媽喜歡吃椰子口味的餅干,我要留給她。”
哦,多像懷橘遺親的陸績!
老師由衷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