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病的父親走了,盡管并不出乎意料,但一家人還是沉浸在無比的哀傷之中。尤其是母親,極度的悲痛顯而易見地表現了出來,父親的離去成了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善良的母親一度沉默寡言,神情抑郁,對什么事都無精打采。有時一坐就是老半天,呆呆地出神,然后就默默地流淚,很長時間也止不住。偶爾我在深夜里從夢中驚醒,隱隱約約地聽到母親壓低了的啜泣聲。一天天,母親日漸憔悴,心靈的沉重引來疾病纏身,健康狀況堪憂。
終于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和家人開始注意多陪伴母親,做思想工作。我們輪流找她談心,盡量不讓她獨自呆著。我們談起父親的病,以及過往的點點滴滴,這當然更容易引起悲傷。但說出來,哭出來,要比一個人靜靜地承受要有益得多。同時我們勸慰母親節哀,父親走了已經無法挽回,但生活還要繼續。其實這道理母親當然也是明白的,但大家一起聊聊效果要好一些。清明節,細雨紛紛,一家人去上墳,母親又一次哭得差點昏厥過去。回來的路上,我告訴母親,大家都很悲痛,但您這樣子,卻更讓我們擔心,父親的在天之靈肯定也不愿這樣的。母親緩緩地點頭。
我家附近的小區,有一群早晚做操、跳舞以鍛煉身體的中老年人。我們鼓勵母親也加入其中,她開始還不大愿意,架不住我們的勸說,慢慢參加進去。一早一晚,散步來去,跟著大伙依樣畫葫蘆地擺手踢腿。看來效果不錯,至少她有一件事情牽掛著,不會再閑得發慌,進而胡思亂想。而且,和人們熟悉之后也就很容易也很樂于溝通,隨隨便便地聊天,不知不覺地解開了心中的郁結。現在她老人家鍛煉成了習慣,一天不去還坐立不安呢!親戚們在我們的授意下也時常請母親去小住,我們當然表示支持。在迎來送往之間,母親的臉色越來越好,家人的心情也隨之釋然,家庭氣氛愈發和睦安詳。
不久,哥嫂生了個女孩,母親太疼愛可愛的小孫女了,抱著孫女逗弄、玩耍成了她最重要的日常工作。精神有所寄托,母親的臉上不時地綻放出了笑容。我們也異常開心,因為她終于走出了父親離去的陰影。其實,當母親步入晚年,特別是親人一個個離去,母親容易陷入抑郁悲傷中無法自拔,我們更應該相依相伴在母親的周圍,讓母親依然堅強、快樂地生活,也許是對逝者的一種最好的紀念,也是對母親的最好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