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們都說武隆自古就是山旮旯兒,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都是農家子弟,出的名人也不多,也沒有特別顯著的人物,聞名的只有清代的李銘熙,現代的向仲懷。但是我們很驕傲,因為不管是來到這里的人,還是從這里走出的人們,都和我們一樣,是孝順的人啊。
李銘熙是江口上街人,光緒年間考上進士入朝為官,清廉自守官風極佳,給我們武隆露了臉。而且積極推行變法革新,官至戶部尚書,中憲大夫,也算是位極人臣,卻一直心懷故鄉。戊戌變法失敗后,他厭倦了官場的黑暗斗爭,索性辭官回鄉。但他并沒有像康有為,梁啟超一樣,打著“達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的幌子,跑到東洋躲災避禍做了寓公。而是繼續在故鄉坦蕩生活發揮余熱,興辦學校,補橋修路,親善鄉里,孝順父母,留下無數美好的傳說。
而另一位代表人物向仲懷,自幼出外求學,勤奮好學孜孜以求,終于成為中科院院士,我國最著名的桑蠶遺傳育種專家,名揚國際。卻依然眷戀故里,時常回家來推廣新蠶種,幫助鄉里養蠶,我們在田間地頭也曾見到他的身影。
他們之所以能做到榮辱不驚,始終里表如一,就是因為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農民的兒女!農民沒有文人政客的酸腐圓滑,沒有知識分子的清寡高冷,有的只是一顆樸素熱忱的心。從小就教會我們要孝順父母長輩,要愛護鄉里鄉親。所以我們長大了,不管去了哪里,都銘記著他們的囑托,孝順父母好好做人。
(二)
人們都說川江的名勝傳說不多,只有江口的天子墓,仙女山,鳳凰山,還有打兒阡。但是我們很驕傲。因為他們的傳說,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人。
唐代的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辛辛苦苦恪盡職守,為李家帶了初唐盛世局面,后來卻被奸臣誣告,被唐高宗和武則天殺害。后來唐高宗也后悔冤殺了舅舅,于是披麻戴孝坐著船兒,在川江號子聲中,來接舅舅尸骨返回長安入了皇昭陵,卻留下衣冠冢在江口成為天子墓,接受后人的憑吊,所以我們要贊美唐高宗,因為他是孝順的外甥。
而仙女山的仙女,愛上了替父親還債,而辛苦勞作的孝順窮后生,不但嫁給了他,還懲治了要霸占她的壞財主,留在人間一起勞作,替公公還債。仙女也值得我們稱頌,因為她是孝順的兒媳,而窮后生的孝順也得到了愛的頒獎,這也是我們樂意看到的結果。
懷著一顆濟世之心的張果老,雖然得道成仙,卻依然一腔熱心,記掛著百姓疾苦,制止了鳳凰和眾多妖魔發水作惡,把一群作惡禽獸,鬼怪封在鳳凰山里,保護了當地百姓,所以張果老是值得我們去孝順的長者。
而打兒阡傳說的主人公,卻是個反面教材。早年川東遭百年難遇之大旱,一杜姓母子逃難到爛壩子陳慶家,經陳慶家救活母子,其子杜三長成后賣身投靠清水財主李刮刮,為虎作倀欺壓百姓,并將其救命恩人陳慶打死,杜母柱拐到清水找兒認罪,杜三躲進一路邊石窖,杜母無奈只得撿起石頭扔兒,突天公發怒,晴天霹靂,將杜三躲藏的石窖壓成一個很窄的石縫阡,并讓其活活餓死于阡里,后來人們將此處叫打兒阡,不孝不仁的杜三終于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我們聽著他們的故事長大,教會我們辨析善惡,我們不但是先賢故事的傾聽者,也是他們思想的踐行者,所以我們最孝順。
(三)
人們都說興隆的經濟欠發達,沒有高爐大廠,沒有重工業,沒有沖天高樓,沒有巨大商廈,只有山間茶園,澗流放鴨哥妹對歌。平原耕耘,緩流放船拉纖放歌。古寨鄉市,一邊販賣一邊聊天。但是我們很驕傲。
我們從不妄自菲薄,我們也從不向往北上廣,他們有他們的疲命追求,我們有我們的欣然相守。
我們武隆保留了地球形成初期的天坑地縫,芙蓉洞石鐘乳等原始風貌,保留了祖先留下的青山綠水,發揚著先人川江文化,繼續像他們一樣在河邊拉纖,在山間耕做養蠶,在青山綠水中圖畫著,先人們開創的輕松怡然的生活畫卷。
我們雖然經濟不發達,但是我們有很好的學校,醫院,每個鄉鎮都有環境優雅,設備齊全的養老院,老人們吃著豆花,碗碗羊肉,江口魚,擺著門龍陣,怡然與光陰攜手,徜徉宇宙之間。
這所有的一切構成的,不就是無疆大愛,無盡大孝嗎?
劉龍飛。1980年5月22日出生,原籍河北省定興縣,現居北京。2001年開始寫作,至今已在《家庭月末版》《家庭之友佳人版》《女人坊》《幸福紅顏版》《尤物》《她們》《女人派》《秀色》《愛吧》《喜劇世界》《意林》《青年文摘》《笑話林》《南方都市報》《揚子晚報》《鄭州晚報》《女刊》等全國五十多家雜志報社,發表文章150余篇,近4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