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武隆區依托旅游產業推動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武隆旅游已成為全市旅游的響亮招牌。
在今年重慶兩會上,重慶市政協委員、重慶市廣東商會副會長、武隆區工商聯副主席、重慶博象文旅集團董事長陳博洲提交一份建議,由市委、市政府牽頭,以常態化機制建設為抓手,對武隆旅游國際化工作給予支持和引導,將武隆培育成為助推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加快建設世界知名民俗生態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戰略支點和資源集散樞紐,以及助推重慶旅游“升級版”的示范平臺。
嚴把規劃關口,突出武隆旅游國際化定位,與周邊區縣實現差異化錯位發展。
一是突出差異化定位,有效規避同質化競爭。按照打造重慶旅游“升級版”的統一部署,針對《意見》的具體要求,對標全球國際化旅游區先進經驗,由市委、市政府組織文旅、規制、規資、工商、外事等部門,在市級層面對武隆及周邊渝東南區縣旅游發展目標進行統籌安排,突出各自差異化定位,進一步明確武隆旅游發展目標、實施標準、步驟時限等具體指標,引導武隆制訂形成旅游國際化、特色化、差異化發展規劃。
二是要注重與周邊區縣及全市形成“合力”。在全市旅游“一盤棋”的要求下,在市級層面統籌渝東南特色民俗生態旅游資源,制訂以武隆為引領、各區縣緊密參與的世界知名民俗生態旅游目的地發展規劃,在指引武隆旅游國際化發展的同時,最大化激發渝東南建設世界知名民俗生態旅游目的地的合力。
三是注重武隆文旅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聯動性,激發以文旅發展帶動產業融合發展的動力。明確武隆旅游發展目標定位,加強對其文旅產業推動跨界融合功能的頂層設計,量化其與農工商諸行業聯動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和城鄉建設的具體目標任務,最大程度激發旅游國際化對地方發展的助推作用,探索全市以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可行路徑、打造重慶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武隆品牌”。
完善交通網絡和鏈接,提升武隆與外界特別是境外的互聯互通水平。
一是規劃運營轉運巴士、觀光電車、烏江畫廊客輪等載體,統籌優化武隆公、鐵、空交通站點與渝東南周邊區縣的互聯互通水平,培育武隆國際化旅游交通樞紐功能,帶動渝東南旅游發展。
二是規劃建設及優化武隆與全市“一區兩群”重點區縣、重要交通站點及熱門景區景點的轉運體系,加強武隆交通在全市集散旅游客源的能力。
三是由市委、市政府出面,爭取國家在武隆布局更多空、鐵、公重點交通建設項目,特別是在全國及境外避暑旅游重點客源市場增設直達武隆的交通路線,進一步增強武隆與全國及境外的交通鏈接。
建立跨區域旅游宣推機制,從市級層面統籌配置宣傳推廣渠道及旅游資源,引導支持武隆開拓國際市場。
一是搭橋牽線助力武隆“走出去”。借助國家及市級重大外事活動、國際友好城市、“一帶一路”及長江經濟帶等合作載體,由市委、市政府出面推介,為武隆旅游“走出去”營銷搭建平臺、暢通渠道。
二是傾斜資源推動客源“引進來”。建議由市級層面對全市重大涉外、全國性及本市重大文旅活動進行統籌,對武隆進行適當傾斜,讓更多旅游度假節會、高端論壇峰會、重大文旅藝術展銷等重大活動落戶武隆,將武隆建設成為“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宣傳展示平臺。
創新市場化幫扶機制,吸引龍頭企業和優質項目助力武隆旅游國際化。
一是整合市級各部門相關幫扶政策,針對武隆旅游國際化在規劃、建設、運營、推廣等各個關鍵節點的具體需求,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有針對性地引進跨國龍頭企業和國際化項目落戶武隆。
二是以適量財政資金為杠桿,撬動全國及境外優質金融項目及大型金融機構、風投融資基金等資本,建設武隆(渝東南)旅游發展基金,對武隆旅游國際化重點項目、重點環節、重點企業進行重點支持,形成以市場化手段為主的旅游國際化常態護航機制。
優化引才、育才、用才工作機制,針對國際化旅游發展需求,引導優秀人才聚集武隆。
一是由市委組織部和市人社局牽頭,會同武隆區委、區政府,重點針對武隆旅游國際化在緊缺人才類型,編制實施武隆(渝東南)文旅人才隊伍培養規劃,穩步有序培養旅游國際化人才隊伍。
二是由市委、市政府出面,針對高端文旅人才在吸引、使用、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需求,制定出臺具有競爭力的優惠政策,通過“政府筑巢、市場引鳳”,吸引全球高端文旅人才落戶。三是請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將武隆打造成可以比肩北戴河的高級人才療養休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