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們的城市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綠,是最直觀的感受。
結合生態建設,靠山引綠;結合道路建設,以路帶綠;結合棚戶改造,辟地增綠……不少市民發現,在通往綠色宜居之城的道路上,武隆正發生著質的改變。
近年來,我區嚴守環境底線、生態紅線,加強“兩江四山”保護,開展“無廢城市”試點,生態保護全面加強。同時,我區全面落實河長制、林長制,守護好世界自然遺產地和自然保護地,森林覆蓋率達64%,成為首批38個中國森林氧吧之一。“兩山”實踐創成品牌,構建起生態旅游、生態工業、特色農業為主的生態產業體系,成功舉辦兩屆綠色發展實踐論壇,成為全國少有、重慶唯一同時獲得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命名的區縣,綠色發展開創出新局面。
1 環境在變 “城市綠肺”沁人心
“今天天氣好,去龍山公園走走。”天氣晴好的時候,武隆市民總能收到朋友的邀約,相約去龍山公園呼吸新鮮空氣、感受綠樹撐起的大傘、賞山間開放的桃花、李花、海棠花……
龍山公園
多年以前,龍山公園并不是現在的樣子,雜亂無章的樹林里,沒人愿意去。當時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桃花山水無桃花,亂林雜草是旮旯。”
2017年建成的龍山公園,栽種了香樟、桉樹、桃樹、李樹等樹種,幾年發展下來,曾經雜亂無章的坡坡“綠海”環抱,成了城市的“綠肺”,一年四季滿目蒼翠,城周森林覆蓋率也隨之提高了不少。晴好的天氣里,龍山公園里打太極拳的、練聲的、跑步的隨處可見,成了市民休閑養生的好去處。
一江之隔的鳳山街道鳳山村,幾個孩童正在“沙灘池”里玩得不亦樂乎。“公園里鳥語花香,每天一早一晚都忍不住要出來活動活動,和老伙計們散散步啊,跳跳舞啊,生活多愜意啊。”市民周阿姨樂呵呵地說,城市綠化提質,既提高了城市品位,也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品質。
據了解,我區在城市綠化布景、園林增綠提質等方面做足“園林城市”文章,著力打造出門見綠、四季有花的生態文明宜居城市,先后完成了人民廣場、南濱廣場、北濱廣場等“園、場、帶”綠化提質改造建設,城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80%,做到了綠隨路延、景隨季變,滿足了廣大市民推窗見綠、出門見園的綠色需求。”
據介紹,近年來,我區始終以生態建設為本,造林與造景相結合,不斷植樹添綠增景。城周荒坡之地已經實現蝶變,城區周邊內森林屏障正在加快建設。如今,我區森林覆蓋率突破64%,先后申建了包括鳳山公園、龍山公園的一系列森林公園及城市公園,并在高速路、白馬山、仙女山旅游景區通道打造景觀林帶,種植各類綠化樹種數十萬株,實現市民開窗見綠。
白馬貢茶園
2 村莊在變 詩意山水迎客來
4月5日,清明小長假最后一天,白馬鎮板橋村泥妞農家樂老板戴會平一大早就忙碌了起來。“中午有8桌客人訂了位子要來吃飯,都是到附近踏青玩耍的游客。這兩年,我們這里是越來越熱鬧了。”
山清水秀的白馬鎮板橋村在海拔900至1400米的山間,因為地處山區,發展相對滯后,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在家里就剩老人和小孩。
“土地沒人種,經濟價值沒有、生態價值也沒有。”近年來,板橋村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在圍著村子的撂荒地上種起各種經濟作物。不僅如此,該村又毗鄰武隆著名的避暑納涼地——白馬天尺情緣景區,板橋村在多年前便決定依托生態、區位優勢,發展鄉村旅游。如此,為了留住客人,村民房前屋后、村內大小道路旁、小溪旁都種上了不同的樹木,環境變美了,村民們開辦農家樂,吃起了旅游飯。
“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這是我來到板橋村的感受。”游客李峰如此評價。四面八方的游客齊聚這里都只有一個目的,呼吸新鮮空氣,感受這里的自然風光。環境的改變讓這個昔日偏遠貧窮的小村莊熱鬧起來,如今到了夏天,板橋村各家各戶都會住滿前來消暑納涼的游客。
國土綠化改變了生活的鄉村,遠不止板橋村一個。據了解,“十三五”期間,我區以“景區添彩、林間著色、林下促收”為抓手,突出江河沿岸、交通沿線、鄉村旅游等重點區域和重要節點,通過實施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人居環境綠化美化等,累計完成各類營造林任務63萬畝。同時,結合脫貧攻堅、全域旅游和鄉村振興,著力打造綠色新村、森林人家等綠色細胞,創建綠色示范村莊23處。同時,緊扣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圍繞多品種、規模化、高品質思路,結合“2+6+N”山地特色效益農業體系,實施梯度差異發展,打造“高山干果+中山竹筍+低山桃李”優質特色林果25萬余畝,林產品年產值達1.6億元,既突出森林生態效益又兼顧林農經濟效益。
3 村民在變 家門口就業穩增收
“品質好,甜度高,口感清脆。”文復苗族土家族鄉宣傳委員李維鋒這樣形容當地的“甜柿”。也正是這甜甜的柿子帶領當地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讓村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甜。
李樹群是文復鄉西山村村民,早年間他身患重病,為了治病欠下了不少外債,生活一度過得很困難。
2002年,在退耕還林大背景下,文復苗族土家族鄉引進甜柿種植。也就是在這時,李樹群的人生轉折點來了。
文復甜柿
“甜柿”的種植引進計劃一推出,李樹群覺得這是個好機會,于是賣掉了家里的豬,找親戚朋友幫忙貸款,一共湊了近6000元,買了近17畝地的樹苗,準備大干一場。種植之初,因缺乏技術、管理不當,李樹群損失慘重。但李樹群不服輸,積極跟專家學習技術,又反復思考、積累經驗,逐漸地,普通的種植問題已經難不倒他了,李樹群成了文復鄉在甜柿產業上的鄉土人才。
李樹群的甜柿種得好,也賣得好,但他沒有滿足于現狀,還想繼續發揮在甜柿種植上的優勢,出技術、出指導,動員周邊還未種植甜柿的農戶加入到甜柿種植的隊伍中來,擴大甜柿種植規模。如今,武隆區文復鄉甜柿已是小有名氣,2019和2020年連續兩年實現甜柿購銷兩旺。
為了讓文復甜柿一直甜下去,李樹群還在不斷思考。他計劃與村民協商,將村里的閑置房利用起來,以鄉村旅游為載體,依托甜柿采摘,打造一個集食宿、休閑、娛樂于一體的農家大院。
目前,文復鄉甜柿占地面積5000余畝,掛果接近2000畝。據了解,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鄉黨委政府把甜柿產業作為脫貧產業重點打造,幫助柿農新修產業公路、采摘便道,每年固定投入資金進行統防統治。
如今,文復鄉山上的那一片經濟綠植,不僅是看得到的綠山,還是能為村民帶來收益的金山銀山。
大洞河杜鵑花
4 生態在變 綠色屏障進一步筑牢
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等一切與植樹相關的事項,都是為了改善生活環境。
2020年以來,我區集中開展露天礦山綜合專項整治,全面實施提檔升級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據了解,為強化鞏固綠色礦山建設成果,我區嚴格制定綠色礦山建設目標規劃,增添措施,采取部門聯動、共同推進、相互監管和逐級統一驗收的模式,強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2019年全區已經三方驗收的3個綠色礦山全部入庫,通過日常巡查、暗訪的方式加強鞏固綠色礦山建設成果,嚴格督促礦山企業堅持邊開采邊復綠工作,時常保持揚塵粉塵設施設備的正常使用,保持礦區及加工區域的清潔衛生,開展礦區生態修復的同時持續抓好環境治理。”據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武隆已全面啟動綠色礦山建設工作,通過制定有效措施,督促涉及提檔升級的礦山企業加大綠色礦山建設力度,制定系列的綠色礦山建設推進計劃,確保全區露天礦山全面“提檔升級”,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擬定在2021年底前實施全區綠色礦山建設全覆蓋。
對于住在鴨江鎮的楊和忠老人而言,實施退耕還林、綠色礦山建設改變的不止是山和水,還有對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楊和忠說,我家附近的三個礦山采石場開采混亂,土地裸露、灰塵滿天,對大溪河的植被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而如今露天的采石場已經被77畝的植被所覆蓋,天更藍了、水更清了、景更美了。
“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只有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我們家園才會一天更比一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