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人生一本書,是值得每個人認真研讀的書。
在我的孩提時代,“孝”是《三字經》中的“香九齡,能溫席”的句子和臨睡前“丁蘭刻木”、“王祥臥冰”的故事。在那個備受長輩呵護的懵懂時期,“孝”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和遙遠的理想。小時候,懶得走路的我曾說:“奶奶,您現在背我,等我長大了,您長小了,我背奶奶!”一句荒誕的童言,被奶奶許多次轉述給鄰居親戚,大家夸我懂得孝敬老人。有什么好吃的,奶奶舍不得吃,總要給我留著。逢年過節時,我攢下幾塊水果糖,認為那就是天下最好的美味了。我事先剝好一粒藏在身后,對奶奶說:“奶奶,您張開嘴,我看看您剩幾個牙了?”趁奶奶張開嘴的功夫,迅速將糖喂進奶奶嘴里。可惜這樣的把戲只上演過一兩次,以后奶奶總會識破我的“陰謀”,抿嘴笑道:“奶奶不喜歡吃糖,留給饞嘴娃娃吃……”
在我上小學時,“孝”就是聽長輩的話。我默默發誓:一定要好好念書掙獎狀,課余干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和農活,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高興!自從我記事起,爺爺就喜歡吸旱煙。于是,我養成了拿收集起來的火柴梗為爺爺奶奶點煙的習慣。我還會不定期將爺爺的煙鍋大卸三件,用細鐵絲捅出金屬頭、竹木桿等部件里的煙屎。夏天放學后跟著爺爺給小園子的旱煙苗“打尖”成為我的課外作業――掐掉每株旱煙的頂尖,好讓煙葉長大長厚。此后每當爺爺抽煙時,我的心中會涌動一種成就感:我孝敬老人了!每到寒暑假,我還會幫爺爺去看牛。記憶中最熱鬧也最感人的細節,便是牛進圈后小牛跪在母牛身邊搖著尾巴吃奶的情景。這時候,爺爺總是笑瞇瞇地看著,一次次告訴我“牛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遇到下雨天,自然不能外出放牛,我坐在屋檐下看雨,爺爺總會喃喃自語:“廊檐水照窩窩滴。”可惜,年幼的我無法悟出民間這句老話的深刻意蘊。
在我讀高二時,遠在武隆的伯父送我一份特殊的禮物——武隆內部出版的《大孝武隆》。閱讀《大孝武隆》,其實就是閱讀一部厚重的孝文化大書。孝行的美德,在字里行間不時不在閃現,全書沒有“后記”,因為當代武隆孝子的故事還在繼續演繹,而書籍的作者是一個跨越時空的龐大群體,是世世代代武隆兒女孝行的結晶。從此,“孝”賦予了我一層新的內涵:勤儉節約,不多花父母掙的血汗錢,考上大學“跳出農門”。在高中學習生活的三年時間里,我經常是最后一個到學校食堂打飯,食堂的師傅們把賣剩的飯菜廉價的賣個我們這些窮學生,我能最廉價的填飽肚子算是很幸福了。參加高考后的重大任務是預估分數和填報志愿。受父親“跳出農門”思想的影響,我所填報的院校從提前批到第三批都包含“師范”、“農林水”。最終收到一紙通知書,一所師專錄取了我。大學的三年時間里,我不但沒向父母要錢,每學期放假還能帶一點獎學金和勤工儉學金補貼家用。
參加工作以后,我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買鄉村老百姓眼中認為比較貴重的禮品和衣服,認為這就是“孝”的最高境界了。有一次學校組織去武隆一中,我自己一張相都沒舍得照,卻給喜歡喝酒的爺爺買了一瓶“三河口花酒”。髦耋之年的爺爺還到我學校吃住了幾天。送爺爺回家時,我給他買了件衣服和幾盒當時縣城里價格較高的卷煙。爺爺十分珍惜這些卷煙,將它們存放在供桌上祖傳下來的木匣里,只有遇到重大節慶、心情特別暢快或來重要親戚時,爺爺才拿出來吸――直到爺爺去世時,還有一盒沒有抽完。
如今,爺爺奶奶和遠在武隆的伯父都早已在地下安息,父母親和伯母都已經享受多種優撫,我家庭的物質生活大為改善。隨著年輪的增長,在我“孝”的詞條里又追加了新的釋義:多陪伴老人、多和他們聊天、讓他們少些孤單和寂寞、保持家庭和諧、讓“孝”薪火相傳……。
今年清明節,當我站在祖先的墳前,面對兩鬢染霜的父母,看著冥蒙年幼的兒子,我腦海里的故事連綴成一張張幻燈片,就如武隆百年老屋屋檐下的廊檐水,我不由得感嘆:孝是一本厚重的文化大書,更是一曲美妙的川江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