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這句話在武佳身上卻不適用。在石泉老年公寓,大伙兒一提起武佳對八旬老母顏學珍的孝順勁兒,無人不豎大拇指。“武佳是個好兒子。”大家對此異口同聲地贊道。
“百善孝為先!”一個“孝”字,涵浸了我們五千年的悠悠歷史。尊敬長輩,孝順父母,一直是中華民族薪火相繼的傳統美德。烏鴉尚有反哺之義,羊亦知跪乳之恩,弘揚孝道文化,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呼喚。
年近60歲的武佳憨厚淳樸,靦腆的他說起自己的事跡,沒有豪言壯語,“母親從小養我不容易,現在她老了,輪到我伺候她了,這是人之常情”。母親顏學珍今年83歲,她的身世相當凄慘,文化大革命中因為家庭成分不好,下放牛馬司煤礦勞動改造。在一次批斗中左眼被打瞎導致右眼發炎,左眼失明右眼視力模糊,給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方便。
2012年母子倆一起來到了石泉老年公寓,住在406室。母親顏學珍年紀大了,眼睛視力很糟糕,看人看物很吃力,一米遠的東西只能看見模糊的輪廓,兒子為了方便照顧母親,在母親的床邊搭了一張床。她說:“幸虧身邊有一個孝順兒子。”而在武佳看來,照顧生病的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由于眼睛不好,母親顏學珍沒事做感到很寂寞。兒子武佳找來報紙,首先念個標題給媽媽聽,媽媽感興趣的就用紅色的筆打個鉤鉤。每天中午吃完飯后,給媽媽念半個小時的報紙,雷打不動。兒子念得抑揚頓挫,母親聽得興趣盎然。
母親顏學珍年歲已高,行動非常不便,武佳擔心母親在家煩悶,天氣晴朗時把母親攙扶去散心,這一溫馨的畫面定格在人們的印象中。在石泉老年公寓,總會看到兩個熟悉的身影:一個年近60歲的男子帶著一個滿頭白發的阿婆,這就是武佳帶著母親來了。“老娘一輩子辛苦,我就是媽媽的眼。”在外面看見有趣的東西或風景,武佳就繪聲繪色地描述給媽媽聽,牽著她的手去摸、去感受。洗腳時,老人雙腳的皮膚有些蛻皮,他用毛巾一個腳丫一個腳丫地輕擦,生怕弄疼了媽媽。以前,兒是媽的寶;現在,媽媽成了武佳的老小孩。
母親顏學珍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這些老年病,身體也一日不如一日。2011年,母親股骨摔傷,生活不能自理,一住院就是幾個月,這期間武佳寸步不離地守護在母親床邊,擦洗身體,接屎倒尿,端飯喂藥。
武佳說:“我最擔心的就是母親生病。”以前每年顏學珍都要住三四次院,來到石泉老年公寓一年半,身體越來越好,才住了一次院,是懷疑心臟有毛病。對身體進行全面檢查后,三天就出院了。母親顏學珍說:“石泉老年公寓是塊風水寶地,綠化好、空氣好、服務好,是個養身體的好地方,兒子又非常孝順。我們生活得很愉快,沒有什么顧慮。石泉就是我的家,我和兒子準備住一輩子!”
記者在采訪時看到,守在病床前的孝子武佳,沒有被“折磨”得身心疲憊,一臉苦相,相反,他面色紅潤,身板硬朗,精神十足。究其原因,他說,通過護理老人,自己受益匪淺。他戒煙戒酒戒不良嗜好,而且生活特別有規律,身體更加健康。他的心胸開闊了,把一些事情看得很淡、看得很開,住在石泉老年公寓里每一天都過得很愉快。
大孝無言,大愛無聲。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是高尚人格的體現。美德中,孝可謂是木之根,水之源。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武佳的故事感動了石泉老年公寓的老人,成為大家交口稱贊的“孝子”。他用自己的行動傳承著,詮釋著,綿延千古的中華美德,改寫了“久病床前無孝子”的傳說。
簡介:陳瓊波,現為香港城市大學碩士生。湖南婁底人,曾就讀于湖南大學新聞系,2014年畢業,現就讀于香港城市大學新媒體專業研究生班。為湖南大學《家園》雜志主編,2013年獲得全國大學生設計銀獎,大學宣傳部副部長,曾經多次在報刊上發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