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我從湘西來
那一年,風很冷,水很急。
我坐在最里頭的船艙,點一支煙,想起了你。
其實,我一直在想你,只是在這十年里,我沒法去看你。
你是母親,我是兒子。永遠不會忘記,你的囑托:
“戰爭勝利日,吾兒還家時。”
我回來了,11月30日,因為今晚就要勝利。
勝利的暗號,我側耳傾聽。江北的沙灘,涌動的工人。
“船過西陵峽呀,人心寒,\最怕是腔嶺呀,鬼門關!\一聲的號子,一身的汗!\一聲的號子,一身的膽!”
不可能,我呼喊,這怎么可能?但風吹滅了煙頭,水打濕了我的眼睛。
母親,號子的歌聲讓我撤離,你可知道,我離你很近,很近。
戰士們答應我,會去看你,但有些話兒,誰人知。
只能和一聲:風打船頭雨打弦,忠孝自古兩難全。\三過家門母不見,號子聲中將意傳…
1937:我從川江來
那一天,鼓震耳,鑼聲響。
我走在隊伍的中央,戴一頂花,看見了你。
其實,我一直不想走,只是在日寇的鐵蹄下,我沒辦法選擇。
你是上級,兒是戰士。永遠不會忘記,你的眼睛。
在喇叭吹響時,噴涌的淚水。
我走了,前方在等待,一個新兵的故事。
船帆風舞,大浪淘金。我們歇斯底里。
“好男當兵上前線,抗日隊伍出四川。前方打個大勝仗,寫封家書對妻言。公婆面前多照看,撫養兒女苦中甜。”
我不怕死,只盼家中的你能夠幸福平安。
母親,如果你聽得見,那是兒子的呼喚。但我知道,你并不在岸邊。
我偷聽到,你要去執行更重要的任務,在我離開前。
我不怪你,這些年,從沒怪過。
2015:我從臺灣來
“上江口,下江流,黃龍溪轉蘇碼頭,中和二場路好走,嗨呦嗨呦加把油!”
號子依舊,你卻已經不在。我從遠方趕來,只為當初的誓言。
坐在劇院的最前排,母親,我想起了你的容顏。
我想告訴你,1949年的那個冬天,我去了臺灣,但我怎么也沒想到,這一去,便是五十年。
五十年太久了,我沒能回來。
沿著長江的口岸,我步履維艱,看一段流水,唱一段回川。
號子已沉淀,沉淀成厚重的文化,散發出樸實的芳華。
我不愿意從記憶中醒來,在驚濤拍岸的日子里。
有你,便好。
假如時光如水,可以倒流。
多想回到歷史的開端,對你說一聲,孩兒不孝,未能兩全。
只能夠,和一段號子,愿你聽見。
注:文中的“我”指作者爺爺,內容根據真實事件撰寫。
作者簡介:謝素軍:臺灣華僑,自由撰稿人,現居廣州,《讀者》、《格言》、《意林》等10余家雜志簽約作家,公開在全國各大報刊發表逾千篇次作品,出版《世界上最美的課文》等5部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