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他們當中的某些人卻把壓力悄悄轉移給了自己的老人,辛苦操勞了一輩子的老爸老媽們,默默地為兒女扛起了巨大的壓力——不僅接送小孩,買菜做飯,甚至還要拿出自己積攢的養老錢補貼兒女……就是兒女回家聚會的時候,老人也“不得閑”。做老人的都盼望全家人歡聚一堂,可是聚在一起時,兒女們卻只顧自己吃喝玩樂,唱歌、跳舞、看電視、打麻將、玩電腦,讓年邁體弱的父母甚至祖父祖母忙前忙后地伺候他們,老人常常累倒累病了。
做晚輩的,難道就不該為此自責嗎?就不該從道德層面上反思嗎?
如今,“啃老”族也正在成為引人重視的社會問題。為了讓小輩人多攢一些積蓄,生活過得好一點兒,有些老人是送上門讓兒女們來“啃”,遺憾的是,老人并不是提款機,那些被兒女“啃”的老人們有相當部分的人并未小康,僅僅是處在溫飽的水平線上。
在我們討論和諧問題的時候,
千萬不要忘記,兒女也該為老人“減負”。大家都愛自己的父母,那么就應該從自己做起為他們“減壓”,有些事情自己能做就不要讓老人做。要知道,老人的“肩膀”不是“鐵打的”,負擔太重,會壓垮他們的。到了那個時候,當“小的”就悔之晚矣。
古語講得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現代社會,關愛老人是一種社會公德,是城市和鄉村精神文明的體現。各級政府和全社會都在倡導關愛老人,并在多方面給老人一系列優惠政策,讓老人深感溫暖。但美中不足的是,一些老人的社會境遇,還是常常被漠視:公交車上,年輕人得意端坐,老人搖搖晃晃地站在旁邊的情景,讓人心寒;在醫院窗口排隊取藥的老人,不時被后來的年輕人擠到一旁;在銀行營業廳,當眼花手顫的老人,走到一位青年身邊求其幫忙簽字時,卻遭到拒絕……見到太多的此等情景,很多人可能心里都不是滋味。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今這一美德在少數人的眼里已經淡化得無影無蹤,以致對老人的情感變得麻木不仁了。如此現象,社會學家可以歸結出很多原因,但不管何等原因,老年人都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關照他們是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時下,我國已經進入到了老齡化社會,大約六七個人中就有一個老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所以,關愛老人等同于關愛自己,在許多時候對老人幫一把、扶一下,哪怕讓個座兒,或是打個招呼……一個小小的舉動,蘊含著對老人的善待關愛,也彰顯了社會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