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家中坐滿了客人,有的在潛心貫注地看春晚,有的如癡如醉地在智能手機上打游戲,有的在開開心心地逗地主,可我在這時卻躲在墻角悄悄地抹著眼淚,因為我想起了在那遙遠小山村的老父親。
如大山般敦厚樸實的父親,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國農民。他不會像相聲演員那樣巧舌如簧,不會像變色龍那樣八面駛風,不會像王熙鳳那樣機關算盡,不會像葛朗臺那樣視財如命,在良好家風的耳濡目染之下,修得一副菩薩心腸,謹遵《弟子規》中“百事孝為先”的訓示,對待長親極為孝熙,常令鄉鄰贊口不絕,也讓我們當兒女的引以為榮,決心永為示范。
永生無法忘卻的是,在祖父去世后的那些歲月里,父親侍奉年事已高的祖母更是無微不至,隨呼隨到。能干的祖母為了減輕我家的負擔,沒有與兒子媳婦一起生活,自己力所能及地種了點莊稼。但是祖母畢竟也是古稀之年,況且又是三寸金蓮,不能讓她自己去挖地、打柴、挑水,也不能讓她親自去河對面的加工房打米磨面,更不能讓她去有25里路程的集市購買生活日用品。為此,祖母家的所有重活、粗活、臟活、跑路的活,都由父親負任蒙勞、按質按量地完成。
不時,農事匆忙的父親往自家水缸挑幾桶水后,還要去離宅院有兩里路的水井把祖母家的水缸挑得滿滿的。不論父親再苦再累,不論天有多晚多黑,不論路有多滑,也不論烈日炎炎,還是白雪皚皚,從未間斷,從無半點含糊。
平時父親見祖母家里沒柴燒了,就擠時間和母親一道幫祖母砍柴,直到夠燒一兩個月為止。那時祖母家的山離家很遠,而且山高坡陡,非常難走,一不小心就會墜入懸崖。為了考慮到柴好燒,就要少砍長滿刺的灌木叢,多砍松樹和柏樹枝。為此,不畏危險的父親,還要費力地爬到懸崖邊高高的松柏和柏樹上。在打柴的日子里,父母迎著曉風踏著晨露出門;為了節省時間,中午饑腸轆轆時就在山坡上吃自帶的干糧;日暮時分披著星光,帶著幾分疲倦,還有那滿手縱橫的血痕回到家里。可他們看到祖母的柴房里,堆滿了一大捆一大捆的柴禾,不由得會心地笑了。
那時沒有電話,沒有摩托,祖母生了病,也是如陀螺般轉個不停的父親,翻山越嶺去請醫生。醫生把脈診斷了后,還是喘息甫定的父親跟著醫生去撿西藥和中藥。中藥抓回來后,還是鞍馬勞困的父親,來不及坐下來悠閑地用煙斗抽走勞心和勞力的雙重疲憊,就立即給祖母煎藥并親自端到身邊。有時抓的中藥還需要加幾味自備的引子的話,父親就扛著一把厚實的鋤頭,奔這山跑那梁給祖母挖藥。讓我永難泯滅、佩服不已的是,無論祖母生病與否,只要父親沒出遠門,他每日早晨出工前和傍晚收工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向祖母問安,讓她老人家晚年不孤單寂寞,此舉直到祖母鶴駕西天前都無一例外。
可以毫不夸飾地說,在那些日子里,即使忙得父親大汗淋漓,氣喘吁吁,他也是和顏悅色,不敢告勞,覺得自己為長輩盡了一份心意,亦是理所應當,無怨無悔的。
無論時光怎樣流轉,潮汐怎樣漲退,星辰怎樣升落,腦海中難以磨滅的是,父親為了幼時愚笨無知的我增長見識,開闊眼界,幾乎每個去鄉場上趕集的日子都要把我帶上。一路上,父親不厭其煩地給我講解那些地名的由來,我聽得津津有味,饒有興趣,仿佛入了迷一般。因為那些地名的來源方式各不一樣:有的充滿了濃厚的神話色彩,如“馬蹄灘”和“跌馬坎”都是跟鎮上廣場那匹神秘的石馬有關;有的是跟歷史有關,如“秀才溝”就跟一位古秀才有關,“學堂埡”就跟古時官府在此地設過學堂有關;有的是跟地貌有關,如“烏龜包”得名于那個山包的地貌活像一只下山的烏龜,“鉆洞子山”得名于山梁懸崖上四塊磐石天然搭成了一道門洞,“石牛寨”得名于陡峭的山埡口生了一塊巨石極像一頭膘肥體壯的牛……
不僅如此,父親還既經常給我講《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關羽敗走麥城”等精彩的情節,也不時給我講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的那些驚心動魄、永垂汗青的故事。
在那時,父親也還用極其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我一個樸素的為人處世的道理:無論是穿皮鞋的,還是穿草鞋的,都要平等相待。不論我在何時何地,此話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讓我受益匪淺。
眾所周知,在自然界,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何況人乎?父親啊,您對兒子的成長可謂費勁了心血,可兒子卻對您沒有涓滴之勞,想來不覺心頭隱隱作痛。盡管我們經常通著電話,盡管您說只要每月按時把零用錢和母親的藥帶回了家,就算是人回到了家,就算是盡到了孝心,可兒子必須且應該做的這些,只是一舉手一投足之勞,比起您對兒子的阿保之勞,舐犢之念,又算得了什么呢?
撫今思昔,感慨萬千。我讀書的時代,家中禍不單行,寅支卯糧,可有著長遠眼光的父親,沒有因為家貧就萌生放棄送子讀書的念頭。即使東挪西借,即使冬月無復衣,即使勒緊褲帶,也要執著地送我多念幾句書,不然的話,哪有我今天的幸福家庭和美好生活呢?
君不知,在我們那個滿目黃土、荒僻閉塞的村莊里,有一人家的孩子讀書極為用功,而且成績也非常優秀。可那家孩子的父親覺得家境貧寒,繩樞甕牖,怕家無擔石,借債難還,在狠心與兒子簽訂了初中三年不提供任何一分零用錢的合約后,才允許他的孩子讀完了初中。后來,他的兒子只身來到陌生而繁華的大城市打工,常年萍蹤浪跡,寄人籬下,之后傷傷心心地給他父親寫了一封信,信中的一句令人悲催的話是:父親啊,你為何目光短淺不送我讀書,你是否知道,我現在在外面做牛做馬!不論在什么場合,孩子的母親一想起這句話時,不由得淚滿衣襟,愧痛難言。
寫到此,我不由得感嘆:自己降生的家庭雖然沒有令人艷羨的豪車,沒有金碧輝煌的華宅,沒有享用不盡的巨資,沒有光芒四射的榮耀,沒有顯赫四方的聲名,但我倍感自己卻是世間最幸運、最幸福的人,因為我有緣來到了這個溫馨的家庭,更有緣遇上了一位仁厚慈善的父親,一位值得我永遠崇敬、永遠歌頌、永遠學習的偉大的父親。
還有一件讓我想起就愧怍連連的事情。那是20年前的除夕之夜,我和家人正坐在小屋旺旺的木疙瘩火前吃著年夜飯。此時的父親,已如“天地一沙鷗”,正在千里之外的海南一個建筑工棚里惦念著他的親人,陪伴他的只有呼呼的海風和四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那時讀大學不像現在還能享受到國家許多優惠的助學政策。為了供我順利讀完大學以支撐門戶,家里幾乎值錢的東西都賣光了,包括那副出高價錢在當地方圓幾十里都不易買到的稀缺的柏木棺材;只是那條賴以維持生計的老黃牛沒有被賣掉。面對著房檐低矮、徒有四壁的家境,一年到頭在莽莽的黃土地上刨不出幾分錢的父親,不得不急急復急急地遠赴海南打工,因為那邊正勁吹大開發的嘹亮號角,海島熱土,風生水起,如火如荼,好找活路,而且工價比內地高,年終時老板一般不會拖欠、克扣農民工的血汗錢。父親在離別家鄉去海南時,離妹妹出嫁的日子屈指可數,可聽說年關節前去了那邊容易找活路,而且南下的火車票也好買,矛盾重重、萬般無奈、黯然神傷的父親,也只好把心一橫,如此而已。
為了瞞過年屆七旬的奶奶,父親出發前借故說是去離我家有一百余里遠的外鄉請親戚吃酒,此事屬于家庭特級絕密事情,只有我和母親、妹妹知道內情。四川離海南畢竟山遙路遠,還需幾經輾轉才能抵達。母親擔心著自己從未出過遠門、形影不離的丈夫的安危吉兇,凝望著他漸漸遠逝的單薄的背影,久久地站在朔風颯颯、荒草漠漠、寒鴉點點的山埡口,不停地抹著心酸的眼淚。這是我平生以來見到堅強的母親流淚最多、最傷懷的一次。
即使在次年正月妹妹出嫁的日子里,去“請客”的父親也沒能按時趕到家中,也沒能親眼看到他辛辛苦苦撫育成人的愛女,灑淚辭別故鄉時的依依別情;沒能親眼看到提前幾月就忙忙碌碌為愛女添置的紅紅綠綠、鮮艷耀眼的嫁妝,被抬出宅院的盛大場面;沒能親眼看到那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一字兒走在鄉間小路上的熱鬧情景。我深深明白,望子成龍的父親,是為了鋪就兒子的光明前程,才忍痛割愛地在自己的愛女即將出嫁前、在年關節眼看就要來臨時才揮淚離桑別梓的。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含辛茹苦的父親啊,無論兒子這輩子如何盡孝,也報答不完您對我的胼胝之恩;無論將來白發斑斑、老態龍鐘的我忘記什么,也不會忘記您在妹妹出嫁的大喜日子里,已肩負重任,遠離故土;無論有朝一日駕鶴西去、魂飄九泉的我忘記什么,也不會忘記您為了給兒子撐起一片亮麗的藍天,獨自在異省他鄉度過的那個冷冷清清的除夕之夜。
不思量,自難忘。杳杳鄉關,無處話惆悵。父親啊,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在滾滾紅塵中,世人看中的是我飛得高不高,只有您實實在在、真真切切地關心兒子飛得累不累,過得快樂不快樂。如一位通達哲人的您常對我說:孩子,相信自己吧,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光。你若被慧眼識珠,就要努力在人間閃現出最璀璨的光芒,以報知遇之恩;若是時運不齊,被暗投于埃土,也不要埋怨,不要嘆息,不要悲傷,就沉沉地埋在黑暗冰涼的泥土里,自己為自己閃耀一絲光芒吧。
父親,兒子時時刻刻都銘記著您那句看似樸素卻韻味雋永的話語。在風刀霜劍中的我失意時,在霧海茫茫中的我迷惘時,在荊棘滿地中的我彷徨時,您那句話溫暖著、熨貼著兒子那顆冰冷、受傷、破碎的心,讓兒子豁然開朗,心如明鏡,面對著“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塵世“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邊云卷云舒”。
此時此刻,我的耳畔不由得回響起劉和剛深情演唱的《父親》那首歌:……我的老父親,我最疼愛的人,生活的苦澀有三分,您卻持了十分,這輩子做你的兒女,我沒有做夠,央求您呀下輩子,還做我的父親。
不知不覺,無法自已的我已是熱淚千行。
作者簡介:文軍貴,男,本科文化,四川省作協會員,四川省骨干教師,廣元市優秀班主任,中學語文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