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是父母心頭的一滴水,通向愛的海洋。
愛聚多了,就匯成一江水。但無論流向何方,卻總是帶著海的印記、洋的氣息、藍色的記憶。這樣想來,孝也一定具有水的特性,溶解愛,輸送愛,傳承愛,反哺愛。如同眼前的長江,滾滾東流,奔向大海,去履行回家的使命。也許,回家就是一種愛,一種孝。
孝,有水的大度。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江海相連,賦予了川江文化“孝”的底蘊,如此海闊天空、源遠流長。因為曾經是一名海軍,我對人生的感悟、親人的思念,都深刻地烙有海的印記。為撰寫一本《情灑海疆》的書籍,我曾經仔細閱讀關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川江運糧的歷史,對川江有了親人般的印象。當時南方受災,巴蜀人民響應國家號召,慷慨獻糧救災。1953年5月,華東軍區海軍派艦船赴重慶搶運5萬噸糧食到長江下游,然后轉運河南、皖北、蘇北等地救濟災民。一聲令下,人民海軍闖險灘、辟航道、出川送糧,履行服務人民的使命。因為一江水,銘刻著子弟兵的義舉,也寫下了川江人“大孝”的傳奇。孝在大處,是國家和民族。孝在深處,是無私大愛。
孝,有水的溫度。幾十年前的無數個冬天,村里有一位老人,遇到息腳的行人,會主動邀請進家門,并遞上一碗溫開水。這位老人就是我的曾祖母。她的慈愛告訴我,人生恰似一碗水,充滿了暖意。也許對每個人,都需要呈上一碗水,就像對待我們的親人一樣。自從我也有了孩子,體驗為人父母的艱辛之后,就更加懂得了孝的涵義。孝,就溶在那一碗暖暖的水里,帶著無盡感恩,洋溢著無限親情。普天之下,最愛我們的父母,把最無私的愛,給予我們。千辛萬苦,撫育我們長大。我們第一聲啼哭,第一聲歡笑,乃至健康的體魄,事業的基礎,都承恩于他們。我們成家了,生活好過了,他們又不曾息口氣,來到陌生的城市,用同樣的愛,精心撫育孫輩。天底下,最需要感恩的人,就是父母。對父母的感恩,是天底下最溫暖的事情,為孝奠定了“溫”的基調、“暖”的底蘊。
孝,有水的甜度。甜,是孝的本質,如同清冽的泉水,喝到嘴里,甜到心里,滋潤美好的日子。一位貪官的母親曾說,假如早知道他有這樣的下場,當初一定不讓他讀書,寧可讓他在身邊種一輩子田。假如到頭來,讓老人嘗到的不是甘甜而是苦澀,這一定不是孝。相反,孝如水,慢慢品到最后,回味到的一定是綿厚悠長的甜意,如此踏實而滿足。水的甘甜,取決于好水質。同樣,盡孝,需要我們的人生如水、拒絕污染。做一個不讓父母失望的人,這是盡孝的底線。在社會上,堂堂正正做人,遵紀守法,秉公守法,兩袖清風。在工作中,求真務實做事,艱苦創業,不斷進取,贏得人生出彩,讓老人臉上有光、受人尊敬。在生活中,認真負責,品德高尚,與人為善,做家庭的頂梁柱,不給老人添麻煩。子女一生安好,父母便是晴天。
孝,有水的厚度。假如將父母的愛比作海,那么我們的孝,充其量,也只是入海的江河,十分渺小,微不足道。我最愛看長壽節目,十分羨慕老壽星其樂融融的生活。我也常常祈禱,自己的父母能健康長壽。在歲月的長河里,讓我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去盡一個子女應盡的愛的回報。孝,一定是有厚度的。假如要加以丈量,那就是愛的濃度與純度。一些最不愿見到的事情,也常常在我們身邊發生,有的老人養了一大堆子女,但最后卻被趕出家門,無家可歸。生活里,我也常看到兩種“孝”,一種是“給錢”,以為錢給的多,就是孝。另一種是“均攤”,對父母的孝,分成幾份,每個子女各擔一份。其實,一切將孝道功利化、物質化的行為,又是何等的無知與無恥。錢越來越多,孝卻越分越薄。孝,其厚度不在物質,而是愛。我們履行了多少孝道,不在于我們陪父母走了多久,而在于為父母付出了多少愛。
孝,有水的長度。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孝,不在于一天一時,而要像長江那樣,具有生命的長度,常年奔流,永不干涸。孝的長度,就在于愛的常行動、不止步。前期,因為忙于工作,已經十多天沒與母親通電話。母親主動給我打來了電話,她沒有埋怨我,但我為自己的疏忽深感不安與愧疚。俗話說,水往低處流。孝也一樣,要像水一樣流向父母身旁。相對于我們,父母正步入他們的晚年,就站在低處,等我們,盼我們。歲數大了,身體不如從前,手腳不靈活,記憶力下降,更需要子女的關愛照顧。孝,就是要常常陪伴,了卻他們的牽掛思念之苦。孝,就是要潤物無聲,像水一樣常常環繞在他們周圍。他們沒有高的要求,很多時候只是想見到我們,聽聽我們的聲音,與我們說說話,知道我們在外平安、一切順利,就心滿意足了。即使不能?;丶?,常通通電話,也是盡孝。
我時時念著父母的好,卻不能常?;丶?,想到此,不禁潸然淚下。孝在深處,原來是一滴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