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個紅木箱子,箱底下有一本母親珍藏許久的《識字課本》。小時候,我曾看見過母親偶爾翻出來看一看,繼爾從母親的口中傳出一聲輕輕的嘆息,然后母親又用紅布包好放回原處。長大以后我終于明白,這本《識字課本》,凝聚著母親大半生來對文化的追求,以及記載著母親追求文化的苦與樂。
1958年,正值國家三年困難時期的第一年,母親嫁給了父親。當時,村里正興辦民校,身懷六甲的母親想在孩子出生之前學點文化。她知道,這樣對她以后帶好孩子是很有幫助的。當母親羞羞答答地把這個想法跟奶奶說后,奶奶一口回絕了。沒有文化照樣可以生兒育女,“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是奶奶的“明智之言”。母親當下沒話可說,但她對于識字的渴望,卻與日俱增。有一次,趁奶奶串門不在,竟腆著大肚子走到民校的門口。看著啟蒙教師寫在黑板上寫的字,母親興奮得差點跳起來。當人們把目光投向大肚子的母親時,母親卻羞得趕緊離開民校。
母親并不因為人們的目光而退卻,去民校的時間更勤了,只是民校沒過多久就關閉了。母親終于不能在孩子出生前學到文化。她感到非常常遺憾。值得慶幸的是,6年后,鄉里通知各村舉辦掃盲夜校,規定凡是在48歲以下,沒有達到小學文化水平的村民,都要參加掃盲學習。母親第一次領到了一本《識字課本》。聽大姐講,那時候母親干活特有勁,走起路來也是蹬蹬響的。一旦閑下來了,母親就捧起《識字課本》,一字一字地讀。
可是,這種快樂很快就在母親臉上消失了。雖然母親每次也不例外地參加掃盲,可等到她走學校一看,所有的男女有的在打牌,有的在侃大山,有的在織毛線。沒有人在認真學習,培訓老師也不見了,母親失望的走回家里。后來,大姐對母親說,:“媽媽,倒不如你也別去了,反正去了也沒有上學。干脆讓我來教您,好嗎?”母親深思片刻,說:“好,你來教我吧,只要不影響你的功課,現在就教!”
母親的識字進步很快,大部分農作物、家具、都能倒背如流。母親甚至于對漢字有著無限的崇敬,她很認真地對漢字的組成進一步深入了解。可是,好景不長,大姐升學入高中后,學習相對緊張了,能用來教母親識字的時間也少。母親只好放棄繼續學習的機會。
本來母親還是想擠出一點時間來學習,至少可以自學。可父親英年早逝,家境變得一年不如一年,母親只好再次放棄。喪夫之痛使母親再也提不起學習的勇氣來,那本《識字課本》被她用紅布包起來,放在箱底。紅布包上面殘存著斑駁的黃點,那是母親傷心的淚痕啊。我長大后,曾好幾次想重新點燃那蘊藏在母親內心很久的向往文化的火種,但當我面對早生華發、飽經風霜而過度蒼老的母親,我的念頭又很快被打消了。母親太苦了,不敢讓她再增加這種額外的負擔。
母親已經老了,她那日漸孱弱的身體再也經受不了任何刺激。我為母親的不幸感到無限的悲哀。母親天生的悟性,不可能被歸類為睜眼瞎的行列。
突然間,我一下子醍醐灌頂了:想想母親對一家人貢獻,其實,母親早已擁有了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了,而她那在生命晚風中飄蕩的銀絲,不正是母親文化的精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