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去世五年了,父親在黯然神傷中熬過了一千多個日夜,原本那些平淡的幸福蕩然無存,他形單影只,再也不見一絲笑容。母親在世時生活雖然清苦,但是至少朝夕相伴有個照應,倒也知足。無奈天有不測風云,母親五十五歲猝然離世,父親遽失依靠萬念俱灰,我們怎么勸解,都不能驅散他滿懷悲傷。
我和弟弟合計,把父親借到身邊輪流照看,有子孫承歡膝下,可以讓他早點消解心中的傷痛,尋回往昔的快樂。但是父親拒絕了,他離不開自己生活了五十多年的老家,也拋不開與母親生活的點點滴滴,執意自己在家繼續耕種。我和弟弟拗不過他,只能先由他,平時一有空就會回家看望,有時也陪他打理莊稼,收割稻麥,時間久了父親心情稍解,但是孤獨和失落仍然像一座山罩在他心上,畢竟與母親同甘共苦生活了三十多年,她的離世對他的創傷太深。父親笑容很少,我們也沒有辦法,只能更加頻繁地打電話問候或者回家陪伴。
去年秋天,父親種植的瓜菜收入不錯,從電話里聽出他心情很好,并告訴我計劃和村里的幾個老人去江浙旅游,我當時就同意了,畢竟出去散散心對他是一件好事。幾天后,父親打電話給我,興沖沖告訴我自己正在中山陵參觀,那口氣仿佛是一個小孩子收到了喜歡的玩具,我心里一震:終于聽見父親久違的笑聲了!我們千方百計讓他開心,原來旅游就是未曾想到的好方法啊!
幾天后,一行人回來了,幾個六七十歲的老人興高采烈,不停地說著“外面的精彩世界”,我在旁邊不住地附和,一個勁的鼓勵他們過段時間再組織一次,把全國有名的景點都去看一看。第二天,我送給父親一個相機,教他學會各種操作,并給他安排了任務:以后旅游要多拍照,帶回來我幫他沖洗保存,全家人都可以分享。父親高興的應允了。弟弟聽說后也大力支持,我們一起給父親存了一筆錢,美其名曰“旅游基金”,只要他想出去,隨時可以動身,不過要告訴我們行程,我們會隨身給他打電話。父親十分配合,此后每到一個新地方,都會向我們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特產或者傳說,回來的時候會帶上一些特產、紀念品之類的,親戚朋友、四鄰五舍地分發,看得出來,他的生活徹底走出了往昔的陰影,雖然已是鬢發花白,但是快樂已經回到了他的心里。而這,就是我們作為晚輩,最渴求的幸福,孝順,最重要的是要讓老人“順”——心順、氣順,《禮記》中記載:“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很慶幸,我們當初尊重父親的選擇,沒有幫他安排此后的生活,而這也讓他最快地走出傷痛,重新回歸快樂。
現在,父親除了料理自己的田地、輪流探望孫兒孫女之外,就是跟著旅行社天南海北地游覽,有時候他走的匆忙忘記給我電話,我就會打過去:“爸,你又去哪兒了?”
電話那頭會傳來他響亮的聲音:“啊,我在海邊啊,早上走得早,沒給你打電話說一聲。甭惦記,忙你的吧。”
放下電話,我立刻給弟弟打過去:“你猜,爸又去哪兒了?”
作者:陳吉蕾 ,男,1977年出生,中共黨員,山東青州市作家協會會員,市小說學會會員,創作以詩歌、小說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