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人倫關系特別講究孝道,傳統蒙學經典《三字經》強調為人處世要“首孝悌,次見聞”、“孝于親,當所執”,《二十四孝》中孝感天地等故事更是耳熟能詳。生活中,看慣了無數轟轟烈烈,聽說過各樣的孝順兒女,但最讓我感動的卻是那些平凡中的摯愛真情,那些發生在普通人身上的看似平常卻天高地厚的愛。
朋友的母親幾年前已去世,但朋友對母親的孝道卻一直感動著我。朋友母親多年前中風,從此臥床不起,也不認識任何人,全靠鼻飼生存。朋友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為老母擦洗收拾做飯喂食——輪換著用十幾樣糧食、蔬菜加上魚肉什么的調和煮營養粥,一點一點為母親“喂”下去。母親機能退化便不出,每次都是朋友戴上手套一點一點摳。都說百日床前無孝子,朋友默默事親,不求人知,堅持了足足五年,近兩千個日日夜夜!每回見到他,從未見夸耀、抱怨亦或委屈,更不見絲毫做作和矜持,流露的完全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和滿足。在家里,只要一有空,他就為母親擦洗身子搓揉肌肉活動手腳,母親失去知覺臥床五年,身上干干凈凈,沒有異味,也沒見褥瘡。不光這些,為了給母親治病,朋友把為兒女買房子這么大的事都往后拖了!曾有知情人要向媒體反映,也有通訊員找他采訪要寫點什么,都被他婉言謝絕。
其實,生活中像朋友這樣的孝順兒女很多,他們雖然沒有出現在鏡頭媒體上,沒有受到這樣的表彰那樣的關注,卻一樣實實在在影響他人感動中國。他們幾乎每家都有一個動人故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對親人發自內心的始終不渝的真情摯愛。如同烏有反哺,羊有跪乳,一切源于內心之愛,一切那么自然純真和恬淡。正如孔夫子所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在一些場合,也曾見一些人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訴說渲染自己與當事者的種種感人故事,明眼人一看便知,這些人往往有作秀之嫌。真正的愛,是語言難以表達得了的!真正的愛,不必一定必須用語言表達。有些言上的巨人,往往是行動的矮子。曾見過一些人語言上冠冕堂皇,夸耀對父母或對他人如何如何,渲染自己在如何如何條件下還能如何如何,但行動上卻黯然失色,只不過是盡了一點本分,或如羅貫中筆法以小勝掩蓋大敗,以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為愧疚的心靈爭得一絲自我安慰。
父母之愛如玉,溫潤怡人歷久彌新,父母之愛如陽光空氣,融入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融入我們的一生,父母用愛托起兒女,照亮兒女前行的空間。世人每天享受著甚至揮霍著父母之愛時,理應回報父母之恩,當然,這種回報不帶做作,不帶嬌情,更不帶半點功利,讓父母盡享人世天倫之樂,否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只會徒留遺憾惆悵。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行動起來吧,學一學那位朋友,為父母為親人為朋友獻出真摯的愛!摯愛無言,這是愛的最高境界。普通人的愛,同樣天高地厚!這份愛,會伴你到天荒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