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馬家灣,父母在,心即安,心安之處即故鄉,馬家灣是我的第二故鄉。
從風水學上看,馬家灣是寶地,北為涇河,南是渭河,西為埋葬開創文景之治,為漢武帝施展雄才大略打下基礎的漢景帝劉啟的漢陽陵。往東十余里,涇河注入渭河,涇水清,渭河濁,貢獻了著名成語“涇渭分明”,涇渭分明這四個字的價值,可抵數期的報紙廣告。可惜涇渭分明尚未有效開發,還沒有去看過。從西安到馬家灣,過渭河后就要登一塬,百姓稱梁村塬,又稱鹿苑塬,此塬阻擋涇渭二水的過早交匯,涇河又向東十余里才注入渭河,馬家灣的存在,要感謝這道塬。
歷史上的馬家灣,定然發生過許多轟轟烈烈之大事,從百度中搜索到,這里古代為高陵縣,陽陵縣和鹿苑縣所在地,且又是秦漢唐的京畿之地,歷史上怎能沉寂。未讀過方志,我對馬家灣曾經的輝煌并不了解,較深的印象是《西游記》開篇,因為涇河邊漁夫和樵夫的對話,涇河龍王為保護河中子民,讓算卦者也就是袁天罡的叔父不靈,違背天條,改變降雨時辰和雨量,被魏征夢中砍頭,涇河龍王鬼魂騷擾唐太宗,唐太宗請陳玄奘開法會,引出唐僧取經的曲折歷程。這固然是神話,這個神話的開端應該就在馬家灣。
若不是父母搬居馬家灣,此生我不會知道這里,不會常常牽掛這里,更不會隔三差五回到這里。父母原生活在甘肅慶陽縣,現改名慶城縣,是藏在黃土高原深處的一個小縣城,東西兩條河護城而過。慶陽的黃土堆積是最厚的。我在慶陽度過了四年意氣風華的中學時光。慶陽夏涼,不開空調,晚要蓋薄被子,沒有蚊子嚶嚶地叫。慶陽空氣好,味道新鮮。慶陽是老區,民風淳樸。慶陽百般都好,最大缺點是吃水不便,要從百十里外的西峰拉水,水拉到單位水站,燒開后每家去提水,提水的任務大多是我們兄弟三人。時間推移,我們兄弟幾個相繼離開慶陽,離開是青春的主題之一,父母年歲漸老,提水成大事。而且,慶陽交通不便,沒有火車,外出,必須到幾百公里外的西安乘火車,路途多花一天時間,增加不可預知因素。慶陽看病也是問題,稍有大病,就要到西安檢查,傷筋動骨的程度不亞于病。2000年左右,單位決定把生活基地搬遷到西安,選址在馬家灣。
初識馬家灣是2003年年初,分房之前,身在咸陽的我肩負重任,偵察現場。交通不便,我先乘5路,到電廠,坐摩的到西銅路的渭河大橋,轉乘909或316來到馬家灣,費時一個半小時。一個大工地鋪陳在涇河南岸,前身應該是一片麥田,占地上千畝,一百多棟6層樓房已經屹立起來,道路正硬化,一片塵土。我在工地中胡穿亂轉,小區太大了,我沒有頭緒,施工標牌是我獲得信息的第一來源,施工工人是第二來源,可惜,能獲得信息太零星,終究未搞清小區的布局,不知道父母將來會搬到哪棟樓里。
2003年,父母搬了下來。樓房挨近龍鳳園西門,靠近店子王村。房子質量很好,簡裝修,小區綠化很棒,四季常綠,特別是夏季,樓前有兩株紫荊,開的滿樹紅紫,還沒見過這么大的紫荊樹呢。那時我剛結婚,還沒孩子,幾乎每周都回去。還有一個原因,我陷于一場內容極其卑劣的流言之中,處于被擊潰的邊緣,父母的家,就給了我心靈棲息的地方,在這里,我的靈魂是放松的,而不是緊繃的狀態。好在我挺了過來。回想起來,挺感激那段經歷的,讓我知道周遭并不全是美好,生活的世界和書本中學到的是不一樣的,讓我知道人生該做什么,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浮云。那時工資不高,每次去堅持不空手,一箱奶子,一個西瓜,一袋糕點,一件衣服,父母倒從不嫌棄,空手去也不會說什么的,我大約還沒有空手看過父母。
現在,有了兒子,已上小學,周末兒子要學英語,彈鋼琴,打羽毛球,還想帶他出去轉轉,開眼界,長見識。我總覺的,人做為人,最大的任務是行使人的基本義務,就是把帶你到世界上的人送走,把你帶到世界上的人培養好。我的時間,也是按此分配的,至于寫下的近百萬文字,均是做好本職工作,對父母盡孝,教育完兒子之后的業余時間所作。回馬家灣看父母的時間,還是明顯的少了,現在,我每年至少保證回家九次。必須回的是父母生日,母親生日在農歷七月,父親是農歷十月,倘若生日碰到周末,就當天回去。若不是周末,根據情況,適當提前或推后,大多是提前。過生日,我雷打不動的提蛋糕,有時還買雙鞋,有時買件衣服,大多情況下還給點錢。哥哥和弟弟離的遠,我不在意他們能否回來。
幾個假日也是必須看父母的,中秋、春節和端午是必須提前或當天去的,中秋的月餅,端午的粽子是一定要送的,春節帶的東西要多一點,衣服,水果,蔬菜,牛肉,糖果,大包小箱的。元旦、五一、國慶和清明4個假日,或提前,或推后,總歸要跑一趟的。
再有就是父母生病,一定要去馬家灣看看。母親身體尚好,父親工作一輩子,一身的病,高血壓,頸椎病,中風后遺癥,突發狀況較多,只要家里一個電話,不管何時,出門打車直奔馬家灣。有一次打車到了馬家灣,出租車都沒換,直接就帶上父親去西京醫院了。
寫這篇短文時,是在馬家灣長慶西路的醫院中,國慶節前,父親大腿骨折,做了股關節更換手術,9月30下午下班到醫院,中間回家休息一晚,已堅持到7號了,幾乎未出醫院大門。看著窗外的藍天和陽光,只有感嘆的份了。好在,收了假,父親就可出院了。最近,在給父母提前看墓地,他們百年后,或許將安葬在奉正塬公墓,長眠于此。
無論如何,無論父母在否,馬家灣,將成為另一個故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