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世人都說“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但在自然界,水向低處流時,一些從泉口涌出的水流,卻不是順順暢暢一貫奔瀉,而會出現定時定量潮涌的現象,這是何等的神奇,何等的妙趣!
“三潮圣水”在火爐
在火爐鎮石門村南面老寨崖山腰的一處石穴,就有這樣稀世的奇觀。此石穴內,有一眼每日定時定量潮涌三次的石泉。很久以前,缺乏知識的鄉民把一日三次的潮涌現象看作為“菩薩顯靈”、“神仙賜水”,認為那是天界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顯靈,給凡間眾生送來吉祥的“神水”,便稱其為“三潮圣水”。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個日子,都會有彭水、豐都以及附近火爐、核桃、萬豐、白果的鄉民,到“三潮圣水”那里來朝拜。據當地的老年人回憶,在解放前,六月十九那天曾有多達數千的人來此,大家排隊守候,用各種器皿提回“神水”,以祈禱一年平順。
分析“三潮圣水”這名稱,說其“圣”字可能是人們對其神奇的敬仰。實際上此泉應以“信”字著稱,信者,守信用也:一日三次,一次不少,年復一年,周而復始。而且泉洞來潮的時候也十分準確,顯得非常守時,從而讓觀潮者無不驚嘆。它還有一個科學的名字,叫間歇泉。
“三潮水”自古就聞名遐邇,古人把它與對岸的龍橋山(今著名的世界自然遺產地“天生三硚”)列為古涪州的兩大風景名勝,贊之為“龍橋三洞,信水三潮”。清同治九年的《重修涪州志》中就有“其泉如沸,日三潮,每至高丈余”的記述。
游人們如果要想領略大自然的神奇和妙趣,那就去“三潮圣水”作一次探秘之旅吧。旅程是從縣城出發,經武仙公路轉道白果場駛向火爐鎮,在順水村“標水崖”處再沿一段水泥村道拐向徐家村的農田即到達,全程大約30公里。
“三潮圣水”的妙趣
“三潮圣水”所在的石穴明亮寬敞,上凸下凹,向里呈傾斜狀。洞口外部高約7米,寬6米。洞頂上灌木葳蘇,密布的藤蔓如網倒懸,宛若一掛翠綠的巨形垂簾。洞底是一塊約10平方米的緩坡草坪,草坪終年綠草如茵,野花飄香。整個石穴給人一種“佛地仙居”的印象,令人頓生神秘莫測之感。
自古以來,此泉的潮涌守時守信,十分準確。每日定時潮涌3次,笫一次在上午8時至9時,笫二次在中午12時至下午1時,第三次于下午6時至7時。少許的冬春或夏秋季節,潮流時間稍有一些不同,但提前或延后的間隔均不超過1小時。
每次泉水來潮時,泉口先有一股氣流緩緩地噴出,緊接著發出急促的“呼呼”聲。氣流聲時緩時急,逐漸由弱到強,一般持續在10至20秒后,聲響會戛然而止,傾刻間一股泉水帶著霧氣“嘩嘩”地噴涌而出,好似一條靈氣十足、晶瑩剔透的“銀龍”從洞內奔騰而來,再順著泉口下方一條小石溝蜿蜒曲折地淌過草坪,直奔高達100余米崖下的深壑。20分鐘后,當泉水飛瀉到山下叫做“老盤溝”的河道時,泉口涌冒的水流,便漸漸地減弱,與此同時洞內又傳出一陣陣緊鑼密鼓的“叮咚”聲響,此聲娓婉妙曼,分外悅耳動聽。不一會兒,泉口潮水倏然中斷,原流經的水道里滴水不存,瞬時干涸如常。
上世紀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災害和七十年代初湖北發生地震期間,湖北、湖南、貴州、四川與渝東南一帶都曾有大批信男善女扶老攜幼慕名來到“三潮圣水”處,一天人數最多時達三四千人,據說人們為了帶走紙錢焚燒后凝結的“神丸”,把“三潮圣水”石穴草坪上的泥土都扒掉了一層。
“三潮圣水”的傳說
有關“三潮圣水”的來歷,民間有一段凄婉的傳說。
據說在很早以前,有外地的母子二人逃荒來到徐家塘,那女人姓張,才20多歲,但是面容比40歲的人還蒼老,臉色蠟黃,皺紋密布,骨瘦如柴,走一步都要費很大的力氣。其子只有5歲,衣衫破爛,頭發蓬松,臟兮兮的臉上只有一雙眼珠露白。他們來到村頭一座叫“觀音殿”的小廟時,再也走不動了,只得龜縮在廟門口石梯上喘息。
那天下午,徐家塘一個姓陳的賣布客到“觀音殿”為久病臥床的母親燒香,遇上了張氏母子。賣布客是一個有孝道、心地善良的年輕人,為了給母親治病,除到處趕場賣布積攢錢財外,稍有空閑就到“觀音殿”燒香拜佛,乞求觀音菩薩保佑老人身體盡快康復。
賣布客看到餓得皮包骨頭的張氏母子,頓生憐憫之心。燒完香后就把母子二人帶回家中,給母親請過安,講明帶人回家的緣由后,便走進灶房動手做飯。
張家女人吃了一頓飽飯,精神好了許多,便給賣布客母子磕頭作拜。賣布客說啥也不依從,他說:“父親死得早,全靠母親把自已養大成人,不料10年前老人家生了一種手腳無力的怪病,成年累月癱臥在床上。我每天外出趕場,不管下多大的雨,刮多下的風,飄多大的雪,都要趕回家來照料母親。你若不嫌棄,就留在我們家里,共同把門前田土的莊稼辦好,等度過災荒再回老家。”張家女人聽后感動得大哭起來,感謝他的救命之恩和菩薩心腸,表示一輩子卻要記住這大恩大德。
從此以后,張家母子就在賣布客家里住了下來。由于飯食不差,油鹽調勻,沒過一個月,張家女人恢復了眉清目秀的容顏和青春的體魂,她對待老人就似自己的親娘,端藥送湯,輕言細語,關懷備至,毫不怠慢。對賣布客以兄妹相處,衣食住行無微不至地照料。而且把幾畝田土的莊稼辦得葉青苗壯,受到左鄰右舍嘖嘖稱贊。
一天晚上,張家女人做了一個夢,觀音菩薩從天上下來對她說,要想治好陳家老人的病,你得去反背老寨崖去求東海龍王的三公主,一天去三次,早、中、晚各一回,只要心誠,保管顯靈。
從第二天開始,張家女人為了治好老人的病,就按照觀音菩薩告訴的方法去求東海龍王的三公主。她帶著兒子每天三次到老寨崖半腰一處石崖阡處去燒香朝拜,風雨無阻,寒暑不斷。三七二十一天過去了,七七四十九天過去了,九九八十一天過去了,雖然東海龍王三公主還沒顯靈,但張家母子仍不灰心,一如既往地前去參拜祈禱。
三個月過去了,半年過去了,東海龍王三公主依然未顯靈。張家女人憂心如焚,一邊朝拜,一邊慟哭,盈盈的淚水把崖石都沖成一條小溝。
一天中午,天上涌來墨黑的烏云,接著刮起了大風,天邊亮起閃電,半空響起驚天的雷鳴,眼看一場暴風雨就要來了。朝拜的時間到了,張家女人仍然堅持去老寨崖。她剛出門,暴雨裹著雷鳴就“嘩啦嘩啦”地下了起來,她在風雨中奔跑,幾次跌倒幾次爬了起來,頂著一身泥水艱難地到達老寨崖的石崖阡處,聲聲求神,哀婉動情。
剎時間,一道明亮的電閃過后,半空傳來驚天動地的霹靂之聲,接著崖阡內壁撕開一條裂縫,一股銀白色的流水從泉眼中噴涌而出。東海龍王三公主終于被張家女人的誠心感化,給人間送來了治病救人的“神水”。張家女人興奮萬分,趕忙向著老天磕了七個響頭,然后用竹筒接了一筒“神水”,冒著風雨帶回陳家。
說來也靈,陳家老人喝了“神水”之后,病情就好了許多。張家女人欣喜不已,回頭又去老寨崖取水,但泉水卻斷流了。她不甘心,開始等著,直到天快黑的時候,“神水”又才涌出來。此后,她天天三次去接“神水”,三個月之后,臥床十年的陳家老人恢復了健康。
賣布客對張家女人感激不盡,人們說這是以德報恩、恩德相融的善事因果。后來,賣布客與張家女人成了親,一家人和和美美地生活,被鄉親們傳為千古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