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絡
編者按:守望傳承,薪火相傳。2012年,我縣“鴨平吹打”、“后坪山歌”、“仙女山耍鑼鼓”、“梁婆婆豆腐干”被納入重慶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中華文明百花園中爭奇斗艷的“非遺”奇葩。從本期開始,本報特推出一組文章,介紹“非遺”項目,以進一步引起社會對非遺傳承和發展的關注與支持。
翻開《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欣然發現我縣鴨(江)、平(橋)民間吹打樂名列其中,這朵綻放在大溪河畔的“非遺”奇葩已然得到了市政府的肯定和贊許,鴨平吹打的傳承和保護工作更加有法可依,項目管理得到進一步加強。
鴨江鎮、平橋鎮、廟埡鄉、鳳來鄉(以下筒稱為鴨平地區)位于縣域西部地區,分布在烏江支流——大溪河流域兩岸,這里氣候濕潤,雨量豐沛,陽光充足,日照時間長,田地肥沃,出產十分豐富,以前被人們譽稱為“武隆西部的糧倉”。
自古以來,鴨平地區的鄉鎮因農耕發達,人們生活比較富庶,鄉間的群眾十分喜愛文化活動,除結婚、祝壽、喪葬搞得熱熱鬧鬧外,在重大的節慶及開展宗教祭祀時,都要請藝人演奏吹打,一般情況由2—3套吹打班子演奏。一些富裕人家在重大祭祀活動時,有多達10套以上的吹打班子,觀看欣賞的鄉人成百上千,演奏的嗩吶聲和鑼鼓聲嘹亮鏗鏘,震山震水,飄蕩原野,久久不絕。人們在閑暇或生產勞動時,喜愛和善長吹打樂的群眾也不在少數,鼎盛時期有三、四百人之多。“出門哼小曲,勞動唱山歌,農閑忙吹打,鼓樂鬧山鄉”,就是民間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的真實寫照。
鴨平地區吹打以吹奏嗩吶和打耍鑼鼓相互結合。嗩吶在演奏中高吭洪亮,主要起烘托氣氛的作用,它的音調音域廣闊,旋律優美,音量飽吭滿,聲調悠揚婉轉,蕩人心扉,與鏗鏘激越的鑼鼓聲交替演奏,和諧融為一體,讓其混合聲響高吭嘹亮,節奏緊密,唯美地把嗩吶曲牌與耍鑼鼓曲牌有機地結合起來,吹吹打打,相得益彰,互為補充,組成器樂合奏的雄渾交響,成為大溪河沿岸民間深受群眾喜愛的表演形式。
鴨平吹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以嗩吶和耍鑼鼓配合的獨具地域特色的吹打樂在大溪河流域流傳延衍了400多年。它之所以廣受人們的喜愛,源于口傳心授,曲調激揚歡快,演奏時不擇地方場合等因素。據目前統計,該地區的20多個村子中,都有能吹能打的民間藝人,能組合的吹打班子多達20多個。人們在勞動之余、冬閑時候演奏吹打,能達到舒緩疲勞,調節情緒,激揚斗志、活躍氣氛、展示喜慶、營造歡樂的目的。同時,吹打演奏也是民間結婚、祝壽、辦理喪事和開展宗教祭祀活動時的主要民俗內容,正如俗語所說的“結婚要擇良日,祝壽要辦得鬧熱,喪葬必須要有吹打,祭祀時讓神仙都曉得”。
據解放初期在鴨江、平橋兩地廣招徒弟的嗩吶藝人譚樹清生前講述,他的師傅已是當地吹打樂的第五代傳人。相傳,大溪河流域一帶吹打樂是由明朝年間兩個來此經商的河南人所傳授。吹打能夠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得益于嗩吶加鑼鼓新奇的演奏方式,得益于吹打樂產生的高吭、嘹亮、歡快、喜慶、熱烈、活躍的演奏效果,以及這方喜愛民間文化有識之士的堅守。據傳,清代鴨江、廟埡、鳳來等地的一些富裕人家,公開表示,愿意出資鼓勵鄉人學習演練吹打樂,并購買嗩吶、鑼、鼓等樂器送給愛好者們使用。每逢鄉間年節及重大祭祀活動時,專門出錢雇請樂隊演奏,并對演奏得好的嗩吶手、鑼鼓手給予一定的獎勵,有力地促進了吹打樂在當地的普及和盛行。
到清末民初時,鴨平地區己形成了吹打樂的五大師徒派系,鴨江有譚云川為首的譚派、李樹熙為首的李派、王中杰為首的王派,平橋有陳明仁為首的陳系、周德宣為首的周系、張文淵為首的張系,廟埡鄉有王孝敬為首的王派等。為首的師傅個個都是全能高手,諳熟吹打中的嗩吶和鼓、鑼、馬鑼等各種樂器,公開招收徒弟,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授他們。同時,他們還在推陳出新中,結合地方習俗彰顯吹打樂的特色和魅力,促使這支民間傳統音樂的奇葩繁衍至今。
鴨平地區的吹打樂和縣域其他地方的耍鑼鼓具有不同的特征,差異性十分明顯。吹打中既有高亢、激昂、悠婉的嗩吶聲作引領穿插,再配以鑼鼓缽等的協調擊奏,演奏出的曲牌因人多勢眾,多種樂器參與,相比耍鑼鼓單一演奏的曲牌場面,氛圍就顯得分外熱烈,表現力更豐滿一些,感染力也更強烈一些,混合交響達到的效果深透有力、飽滿厚重,充分體現其與眾不同的地區特色和樂曲特色。
鴨平吹打樂的器具以嗩吶、鼓、鑼、缽為主,另有馬鑼(碗鑼)、釵子和鉸鉸等。
鴨平吹打中,一套吹打班子一般由5——6人組成,即兩個嗩吶手,鼓師、鑼手、缽手、碗鑼手各一名。演奏分文場和武場,文場只須5人,即兩個嗩吶手,小鼓、小鑼、缽鑼手各一人。武場需要6人,即嗩吶手兩人,大鼓、缽鑼、馬鑼、碗鑼手各一人。
按照嗩吶吹奏的“眼子”不同,大致分為五音五調,即“凡字調”、“一字調”、“小公調”、“正公調”和“車字調”,每個調門都有自己的工譜牌子(曲牌)和堂述牌子(曲牌)。工譜牌子只吹不打,堂述牌子的曲目又吹又打。工譜牌子曲目吹奏時,一般有三種套路,除自身的一套吹打調子,另外還有“大開門”、“小開門”兩種調子。堂述牌子按照吹奏音調的不同,又分為“點江”、“粉笛”、“畫眉”、“架橋”等四堂牌子,演奏形式分別坐堂、行走。吹奏時左食指按住嗩吶眼孔不放時叫“凡調”,奏出的是一種低沉、哀婉、悲傷的調子。在奏“凡調”的工譜牌子中主要有“漢中山”、“秋香”、“黃鶯”、“普安惠”等曲牌,這四個曲牌又有很多種吹奏方法。“凡調”的堂述牌子中,點工一堂曲目有“夕陽回”、“青板”、“千秋歲”、“元林號”等。“粉笛”一堂曲目有“上小樓”、“黃龍滾”、“笛子范”、“集三槍”等。“畫眉”一堂曲目有“畫眉序”、“滌流子”、“風兒順”、“江兒水”等。“架橋”一堂曲目有“胡板”、“耍蛇兒”、“道師令”、“鐵腳板”等。另外還有“拗鑼”、“上天梯”、“倒脫鞋”、“牛擦癢”和“鳳點頭”等曲牌。吹打樂隊演奏時,一般先由嗩吶手先吹工譜牌子,再吹堂述牌子,結尾曲為“大開門”。一個曲牌吹奏下來約為一小時左右,其中的鑼鼓曲牌也很豐富,主要有“半邊園”、“滿庭芳”、“七插鑼鼓”、“大鑼”、“大板”、“繞六副”及一二三四五六字舍鼓等,缽鑼、馬鑼、碗鑼均要一齊演奏。
在演奏的“工譜牌子”和“堂述牌子”中,大多數曲目基本相同,也有一些不同的牌子,主要表現在音調的變化上,從音調的區別中表達各自不同的內涵和感情色彩。
鴨平吹打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厚重的人文價值、精湛的審美價值和重大的社會價值。
鴨平吹打的樂源遠流長,相傳已有400多年時間,在歷史的長河中能傳承到現代,證明這種民間音樂形式深深扎根于鄉土,受人喜愛,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體現了人民群眾有保存、發展、繁榮優秀民間文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鴨平吹打的范圍是縣域西北部的大溪河兩岸,成為這一方水土特色的娛樂方式,是研究大溪河流域民間社會、經濟、文化、民俗的一個活教材。此地的鄉間,吹打樂演奏形式之活躍,熱愛吹打樂人數之眾多,師傅技藝之精湛,普及之廣闊,受人喜愛之深切。鴨江吹打器樂表演多次在全縣性的比賽中獲得好成績。2009年8月,在重慶市舉辦的鄉村文化藝術節上,還榮獲器樂演奏二等獎。
鴨平吹打的曲牌十分豐富,各個樂隊至少掌握了50——80個曲牌。其音樂形態包容了多種內容和各種情緒,高低寬窄,喜怒哀樂,高吭激昂,低回婉轉,熱情奔放,如泣如咽,情感細膩豐富,表達質樸鮮明,傳遞方法含蓄,嗩吶與幾種打擊樂器完美組合,音韻各不相同,展現的形式各異,既有各種樂器自已的本質音響,又表現了混響的唯美效果。
鴨平吹打作為當地一種民間文娛演奏形式流傳至今,證明了它得到社會的認可和肯定,體現了大溪河流域(包栝南川區幾個鄉鎮)的群眾一種共同的追求,人們以演奏吹打樂的形式充分表達自已勤勞、勇敢、機趣、歡樂的情感。平時又通過相互的交流活動,切磋技藝,增進友誼,為繼承發揚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力量。2012年,鴨江鎮送月村的嗩吶師王孝尤,譚坪村的嗩吶手肖永久已被評為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吹打項目的傳承人。
缽:為兩扇,由響銅鑄成,每扇外型似草帽狀,中間凹陷,邊緣寬大。直徑為18厘米左右,凹陷處直徑4厘米左古。凹陷處中間有一小孔,作穿布條之用,便于將布條挽在左右手上,撞擊發出“哐哐”之聲。其音尖利、響亮,融在鼓鑼聲中產生強烈的混響效果。
馬鑼:又名碗鑼。由響銅鑄成,如碗狀,底平。直徑為8厘米左右,邊緣厚度0.5厘米左右,拿在手上擊打,其音質音色與大鑼不同,在混合音響有獨特的聲音,能產生美輪美奐的效果。
釵子和鉸鉸:各自均為兩扇,也由響銅鑄成,形似缽,直徑小得多,扇面體也要薄一些,其中間有穿孔系上布條,兩手各掌一扇,擊打時產生音響。
《《《鏈接
嗩吶:以嗩嘴、木桿和銅喇叭3部份組成。嗩吶嘴又叫“春尖”,有用銅管或麥桿節的。木桿由樹木堅硬的根部從中打通,再雕好音孔,嗩吶分大、中、小三種型號。嗩吶聲高亢、悠遠、深沉,能抒發強烈的感情色彩,高興時的歡快,憤怒時的咆哮,悲傷時的低回,歡樂時的豪放都會表現得惟妙惟肖。
鼓:為牛皮蒙住雙面的木制品,分大、小兩種,大鼓的直徑在30厘米左右,高度為20厘米左右。以堅硬的木棍作鼓捶擊打鼓面,讓其產生跳躍、空靈、沉重、歡快、激昂的節奏,同時還能惟妙惟肖地表達出許多自然界物體發出的各種聲響。
鑼:圓盤形,由響銅鑄成,直徑在30厘米左右,邊緣厚度為2厘米左右,鑼邊有兩個小孔,穿上布條或麻繩,提著進行擊打。擊打的鑼捶由堅硬的樹棍做成。鑼捶擊打鑼面,發出“鐺鐺”響亮的金屬之聲,其音寬厚波長,能傳出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