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幾位朋友之邀,趁著冬日難得的晴好周末,兩手一甩,搭上了前往白云鄉的車,目的地是該鄉的最高峰——葫蘆尖。
盡管陽光明媚,但空氣中彌漫的冷空氣還是比較重,一下車,不得不扎緊領口防止冷氣的侵入。
簡單準備后,一行人就蹦跳著上路了。
浸著剛融化的雪水,道路很濕滑,一行人小心地穿梭在山坳的叢林間。
因為是第一次近距離接觸白云鄉這塊土地,友人一路上滔滔地講起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景物致勝,大家或笑或鬧,將出發地遠遠甩在了身后……
叢林間,松軟的松針像棉花團一樣,輕飄飄的,走起來很享受。大家在行進途中,不忘東瞧瞧西看看,了解稀奇的花草樹木,比試野豬留下的腳印,捧起未化完的積雪……幾個成年人仿佛回到了無邪的童年,鬧騰不夠。
山間很靜,密林間隙偶爾飄來的話語回蕩在空中,不僅讓人聯想到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意境。
越往上,隨著氣溫的下降,喬木越少,藤蔓植物和灌木叢成了主力;我們所走山脊左側是迎風坡,常年盛行風將一片植被吹成了“偏頭翁”;從半山開始,大家發現,本不發主枝杈的松樹也變了,從根部開始,發出了多個并立生長的主干。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點沒錯,一種生物的生長延續,需要遵守其必然的生活法則。
在快到山頂時,眼前出現了一片開闊地,那是一片尖竹海,大伙頓時沸騰了,相繼扎入了竹海中。
大家弓著腰,手腳并用撥開密密的竹叢尋路,既要看著腳下,謹防斷竹茬子刺到腳,又要提防上面的竹枝傷害眼睛,可謂步步驚心。大家歡笑著,辛苦地穿過竹海,再向前走一段,就到山頂了。
聽朋友講,葫蘆尖因傳說中“八仙”之一張果老的葫蘆遺落此間而得名。姑且不去管它的成名原因,但它是附近最高的山峰卻是事實。聽說在晴朗的天氣下,山頂能看到重慶城,可惜因為霧太大,看不太遠,但云霧繚繞的葫蘆尖,同樣也別有一番韻味。
“一覽眾山小”,極目四周,都是比這低矮的山頂,之前在山下覺得還很高的山,現在看來都已微不足道。
回想登山過程中流的汗和血,與現在胸中的那種滿足感相比,就一個字:值。山高人為峰,這或許就是登山者們始終堅守的內心信念吧。
在一番戀戀不舍的糾結中,我們轉身下山,看著腳下延展的道路,那是為開發葫蘆尖而準備的,不知下次來還能否有現在的感覺。所以臨別前,我深吸了一口葫蘆尖高山上的空氣,將那份自然的冷氣和友誼的暖氣珍藏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