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老醋”產自我縣羊角鎮,歷史久遠,工序嚴謹。因其不含任何添加劑,品質口感獨具特色,早年間就享譽川東地區,走俏巴渝,是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的一種名優特色調料制品。2013年,“羊角老醋傳統制作技藝”入選重慶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翻閱《武隆縣志》439頁,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清同治年間,陜西省任氏兄弟來羊角經商,憑祖傳釀醋技術與當地秦老大合辦作坊釀醋,以大米、麥麩為主要原料,輔以40多種名貴中藥,用泉水釀造,流傳至今。”這就是《武隆縣志》中講到的名優產品“羊角老醋”,是同羊角豆干、豬腰棗一樣,又一個被世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話說“羊角老醋”,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它作為一種民間技藝卻并不為世人所認知,只有幾戶人家掌握其配料、加工制作的秘方。
一場意外
造就古老的技藝
那是發生在清乾隆50年(公元1785年)夏天的一件事。烏江南岸白馬山北麓的李家灣發生了大面積崖崩地質災害,垮落的幾千萬方巨石和泥沙堵塞了烏江河道,形成了一道五里之長的險灘,上下客、貨船只得在此處卸貨下客越灘而過。
由于每日有大量纖夫、船家、商賈、客人滯留,需要餐飲消費和住宿,五里灘畔便逐漸由幾家草屋竹棚的小商鋪發展成興旺繁華的集鎮。
后來,“羊角老醋”誕生在這里,便以“羊角”地理特征而冠名。
“羊角老醋”生產制作在民間起源于清朝,距今已有近150多年歷史。據史書記載,清同治年間,有山西籍任氏兄弟因戰亂逃到羊角經商,遭遇瘟疫,得到當地人秦、周二家搭救。為表救命之恩,便將祖傳的生產食醋秘方傳給了秦、周二家。后來,秦、周二家又傳給了曹、田、黃、高家?,F“羊角老醋”生產者屬第八代傳人。
為了滿足人們生活之需,聰明的周、秦兩家后人努力從家傳的技藝中回憶、總結食醋制作的工藝技術,并從外地客商那里引進一些調料工藝,由自已開作坊或建廠進行加工試作,逐漸形成自家特色。羊角老醋就是在這樣的時代特征和生產環境中應運而生。
因配料獨特和制作工藝復雜,以前,鎮上只有兩三家人掌握其釀造技術。不僅如此,他們遵從家規從不外傳,所以至今生產技術未被“泄露”,仍由幾戶人家代代相傳進行傳統的小作坊加工生產。
目前,該鎮食醋的主要產品有“羊角醋”、“羊曹醋”和“華來醋”。以華來醋廠為主,全程保留了手工作坊的生產制作方式,其產量每年保持在1000噸左右,產值更是達到360余萬元。
一種傳承
飄滿歷史的味道
談起現在羊角老醋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人代表,不得不提“華來醋”的傳承人謝承玉婆婆。
不過,我們還得先來理一理“華來醋”的傳承譜系。
周順超,男,羊角鎮長興街人,生于1930年5月,已去世。
冉啟秀,女,羊角鎮花園街人,生于1932年8月,13歲開始學做手工醋,2004年去世。
謝承玉,女,生于1942年12月,羊角鎮長興街人,1994年開始向冉啟秀學做醋。
龔玉江,男,生于1938年7月,謝承玉之夫,1995年開始學做手工醋,2011年11月去世。
龔梅,女,龔玉江之女,生于1965年2月。
龔容,男,龔玉江之女,生于1967年9月。
龔密,女,龔玉江之女,生于1972年4月。
“華來醋”醋廠的釀造工藝自古以來以家藝傳承,即使家中有女兒出嫁,也只傳女不傳女婿,社會上人士知之甚少,長期保持其正統性。
記者來到華來醋廠,正趕上一鍋熱氣騰騰的醋剛出鍋,只見謝承玉的女兒龔梅正在往大缸里不停地倒灌。整個操作間沉浸在一股濃濃的醋香味里。
謝承玉告訴記者,女兒龔梅正在忙著的是釀醋的第五道工序,下一步就將對熬制好的醋進行裝瓶出廠。
謝承玉說,“羊角老醋”的制作,所用原材料十分講究,品質要求很高,工序復雜嚴謹,料池需專門制作,并且,所有制作工具多為木制、布制的傳統器具,只有少數為鐵制。配料所用的香料和中草藥均在40種以上,比例有所不同。所用的香料和中草藥大都采自白馬山、仙女山和烏江峽谷,只有少數香料到外地購買。
記者發現,在生產車間內,各生產流程環環緊扣,形成了“一條龍”生產。
謝承玉還向記者介紹了“羊角老醋”的制作程序,主要有:選料、制曲、熬稀飯、發酵、浸泡熬制5個過程,要經過十多道工序。
“制醋的主料為小麥,經淘洗、晾干磨成面,將麥面和麥麩按比例用山泉水攪和成稀漿,倒進專制的木箱內鋪滿密封,讓其發酵,衍生曲霉菌。”謝承玉說,一般這個過程需要2至3個月的時間。“然后,將大米熬煮成稀飯,與發酵好的曲藥粉末、香料混合,存放一段時間,拌入發酵好的麥漿,倒入特制的料池,再進行原料發酵。將發酵好的麥漿與麥麩皮做成的胚芽混合,加入糊米水進行浸泡。浸泡中自然產生了化學反應,飄浮在上面的便成了紫橙色的醋原液。經過加溫熬制,便完成了食醋的最后一道制作工序。”看著新出爐的熱醋,謝承玉滿意地朝著醋缸深深地吸上好幾口醋香。
一種習慣
醞釀無窮的價值
羊角老醋在我縣制作歷史悠久,其生產加工工序異常嚴謹,原材料和配制香料十分講究,品質口感獨具特色,早于清末時就享譽川東地區,走俏巴渝,是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的一種名優特色調料制品。
謝承玉告訴記者,一鍋羊角老醋的釀造,至少需要6至8個月的時間,這也保障了羊角老醋在釀造過程中擁有了自己獨特的價值。
據了解,羊角老醋具有14種以上的香氣成分,酸甜適度、香氣馥郁、味道鮮美、口感俱佳。除含有醋酸之外,還含有乳酸、甲酸、檸檬酸、蘋果酸、丙酮酸和琥珀酸等。另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種氨基酸、多種有機酸、多種礦物質以及葡萄糖、麥芽糖、果糖、蔗糖、鼠李糖、維生素B、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
不僅如此,“羊角老醋”具有長期存放不生花、不變質等優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據原四川省、重慶市等多家食品營養產品科研機構檢測,它能促進人體血液中的抗體增加,起到增強免疫力的作用。還可以促進食欲,幫助消化,能溶解食物中的鈣和鐵,便于人體吸收,是人體血液和骨骼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另外,還具有理諸藥、消腫痛、祛邪毒等許多獨特神奇的功效和保健作用,是供消費者藥食同源雙補的典范。同時,它是川菜、湘菜等幾大菜系的必備佐料,也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具有特殊的實用價值。
一種技藝
成為永遠的財富
走進羊角鎮,大大小小的醋廠有好幾家。但由于釀醋的傳統生產工藝復雜,制作周期在6至8個月,用時較長,產量低,致使人工釀醋生產成本較高。
同時,記者了解到,二十世紀后期以來,隨著我縣旅游業的發展,以及渝懷鐵路、渝湘高速公路的開通,到武隆旅游和過境客人的逐漸增加,為了滿足市場對食藥雙補的食醋需求,“羊角老醋”的個別生產廠家為了追求產量,便脫離了手工作坊式的原始加工,改為機械化生產制作,加上新一代年輕人更多傾向于外出求學就業,不愿意學習手工作坊,致使“羊角老醋”幾百年傳承的手工制作逐漸弱化,失去其歷史和地方特色產品的本來面目。
另外,機械化制作時滲入大量的香精及一些化學元素,也讓產品失去了原始質樸清純回味悠長的自然醋香味。再次,市內外一些醋廠生產了一些假冒產品,打著“羊角老醋”的旗號,擾亂市場,以假充真,以次充優,侵占“羊角老醋”的品牌及文化的現象時有發生,危及其良好的產品信譽。因此,為了不讓這一傳統的手工技藝失傳,不讓這一響亮的品牌被冒名,“羊角老醋”亟待保護。
近年來,羊角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羊角老醋”的發展,已將其申請為重慶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注冊了“羊角”地理標志,加強其原產地保護工作;自2005年以來,更是吸引外資80萬元,對醋廠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產品包裝質量、健全市場銷售網絡。同時,鎮政府通過與有關部門聯系協調,陸續為“龔、謝、曹”三家醋廠解決了30萬元項目發展資金。
“在未來的保護工作中,我鎮將進一步落實‘羊角老醋’原產地的保護工作,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鼓勵生產廠家轉變經營理念,讓‘羊角老醋’這一古老的釀制技藝,在新時代彌久醇香。”羊角鎮宣傳委員黃河江告訴記者,在不久的將來,羊角老醋將以全新的面貌,以獨特的鄉土人文氣息,展現在更多人的面前,讓醋文化走得更遠,醋香飄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