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來,一個人除了有自己的學名以外,大多還有一個在家庭內部使用的小名。長江也不例外,當地的人們就喜歡把長江的重慶至宜昌河段稱之為川江。
江輪離開了朝天門碼頭,西南地區最大的工業城市——重慶漸漸遠去了。
由重慶東行120多公里就到了涪陵。涪陵位于長江和烏江交匯處的南岸,是一個傍山臨水的美麗的小山城。講到四川涪陵,人們可能會感到陌生,但是對于四川的榨菜卻印象深刻。是啊,涪陵就是四川著名的土特產——榨菜的故鄉。
在涪陵城北,兩江匯合處上游大約1公里的江中,有一座巨大的巖石,它大約有1600米長,寬有15米。枯水期長江的水位降到一定界限的時候,巨大的巖石就露出江面,好像一只巨大的白色仙鶴漂浮在江面上,故所以稱它為白鶴梁。呃,在這塊巨大巖石的側面刻著十四條魚。
這些石魚只有在長江的最枯水位時才露出水面,一般幾年乃至幾十年才能見到一次。這些石魚是供水文觀測用的,被譽為長江古代水文站。除了石魚以外,在石梁上還有唐宋元明清歷代鐫刻的164段文字,記載了自唐以來1200多年間72個年份的枯水資料,是難得的水底碑林啊。
離開涪陵順流而下54公里就到了位于長江北岸的豐都。自古以來就有一種迷信的說法:人死以后陰魂都要歸入豐都,于是豐都又有了一個令人恐怖的別號“鬼城”。不過解放前的豐都的確是一座鬼城。唐朝以后,歷代統治者陸續在豐都建起了玉皇殿、閻王殿、陰陽界等四十八座廟宇,總稱為陰曹地府。在不到10000人的小縣城中,竟然有1000多人從事迷信職業。既是陰曹地府,當然少不了要有閻王和小鬼兒了。這些丑陋的惡鬼、野蠻的酷刑把地獄之苦呈現到人間來了。你想免受地獄之苦嗎?就看你能不能順利通過天子殿前面的何橋了。現在這位游客也來試試他的運氣。呃,運氣還不錯!
豐都作為川江上一座獨特的城市,吸引著來來往往的無數旅游者。告別了豐都,我們繼續東行。
在川江上航行,時而能見到這樣的場面:船工們整齊地劃動著長長的木漿,搏斗在激流中,好似巨大的水鳥,扇動著強勁有力的翅膀在追風戲浪,這是力量的競爭,這是智慧的較量。小木船和輪船相比顯得那樣單薄、那樣纖弱,但是,它也有過輝煌的歷史。在輪船進入川江之前,木船曾是川江上的主要交通工具。
船過忠縣往東45公里,郁郁蔥蔥的長江北岸,有一座孤峰拔地而起,這就是奇觀異景——石寶寨。石寶古寨,傳說是美麗的天神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留下的,形如玉印,又名玉印山。從清代初年開始,能工巧匠們在這兒依山取勢建造了一座木質結構,外形奇特的塔形樓閣,高十二層。樓閣的每一層又各具特色。靠山一面的石壁上有的雕著泥塑,有的題著詩畫,有的刻著碑文。
說來叫人不信,這座高56米總計12層的樓閣,沒有澆鑄一點混凝土,沒有憑借一點鋼鐵,就是這樣簡單的木石鑲銜,像小孩子搭積木似的一層一層向上延伸。這一百多階木梯螺旋而上,是通往山頂廟宇的唯一道路,真可謂匠心獨具、天工巧奪啊。
攀上寨頂,俯身眺望,群山蜿蜒起伏,蒼蒼茫茫。長江洶涌澎湃滔滔東去,云霧朦朦朧朧,隨風飄浮,此情此景令人飄飄欲仙,留連忘返。
仙境般的石寶寨,漸漸落在船后,我們又開始了江上航行。交通工具的先進再加上順流而下,四十多公里的水路,一個多小時就行完了。
沿長江北岸又是一座房屋層層疊疊的山城,這就是萬縣。它是座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的古城。漢朝以前稱為“萬州”,清朝的時候改名為“萬縣”,是四川、湖北交界地區的交通樞紐和物質集散地,素有“川東門戶”之稱。
萬縣往東55公里就到了云陽縣,與云陽縣城隔江相望的半山腰上有一座琉璃粉墻,金碧輝煌的殿宇鑲嵌在碧綠翡翠之間,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張飛廟。
張飛廟是長江流域120個重點古建筑和文化遺跡之一,是1700年前古人為紀念蜀漢名將張飛而修建的,號稱“巴蜀一勝境”。
張飛廟是座氣勢雄偉的古建筑群,主要由正殿、旁殿、結義樓、望云軒、助風閣、杜鵑亭等建筑組成。正殿里的中部供放著張飛披甲戴胄、英氣勃勃的畫像。那圓瞪著的雙眼流露出他那勇毅、剛強、直爽的性格。
張飛廟素稱“文藻勝地”,廟內現存石碑130余件,木刻字畫150余幅,其中有漢隸張表碑、顏真卿的書信稿、黃庭堅的大字行書“幽蘭賦”、蘇東坡的“赤壁賦”、鄭板橋的畫等等,真可謂名家云集、流派眾多。游人到此,慕名尋碑,真是雅趣橫生。
相傳,張飛的神靈經常保佑廟前來往的行船,常常給他們吹三十里順風。可能我們也享受到了這種待遇,順水加順風,六十多公里的路程已經留在了身后。前面又迎來了奉節縣城。
奉節縣城,也和我們前面講過的瀘州、重慶、豐都、萬縣、云陽一樣,也地處長江的北岸,這當然不能用巧合來解釋了。坐北朝南,既面臨大江又能充分地接收陽光,是這些城市選址的共同依據。
奉節城歷史悠久,古跡很多。然而,最有名氣的還是座落在瞿塘峽西口的白帝城。2000多年前的西漢末年,有個叫公孫述的,割據四川,在這里建都登基為王,自稱白帝,所建之城就取名白帝城。
白帝城是劉備托孤的地方。三國時代,蜀國皇帝劉備出兵伐吳失敗后兵退白帝城。劉備臨死前把幼主劉禪和國家大事托于丞相諸葛亮,這是人們所熟悉的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白帝城跟三國結下了不解之緣,噢,請注意看,屋脊上飛檐堂,繪著一幅幅彩色圖畫,每一幅畫都是一個生動的三國故事。如果在這里細細地觀賞,可以幫助你重溫一下三國鼎足的歷史。
白帝城內,還存有許多珍貴的文物。這塊碑刻于隋朝,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這塊碑叫鳳凰碑,碑上刻有鳥中之王鳳凰、花中之王牡丹和樹中之王梧桐,所以也叫三王碑。這是一塊竹葉碑,遠看三根竹近年詩一首,碑上的竹葉巧妙地構成了一首詩:“不謝東篁意,丹青獨自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啊。白帝城瑰麗的自然風光,悲壯的歷史故事,珍貴的文物古跡和美妙的神話傳說,吸引著各種各樣的人前來這里,其中最突出的自然是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陸游等等著名詩人,都先后來過白帝城,并且在這里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