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號子是長江水路運輸史上的文化瑰寶,是船工們與險灘惡水搏斗時用熱血和汗水凝鑄而成的生命之歌,體現了自古以來川江各流域勞動人民面對險惡的自然環境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粗獷豪邁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征。
四川宜賓到湖北宜昌1000多公里的長江江段俗稱川江,航道險惡,險灘密布,礁石林立,水流湍急。
川江號子是川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民間歌唱形式。重慶市和四川東部是川江號子的主要發源地和傳承地。
巴渝境內,山巒重疊,江河縱橫,交通不便,貨物流通、客運往來,皆需木船載客運貨。于是柏木帆船就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小的船有幾個船工,大的有二三十個船工,以至更多。艄翁又稱駕長,是一船之主,船行船停,闖灘斗水,該快該慢,眾船工皆聽艄翁指揮。明、清時期,由艄翁擊鼓為號指揮船行,統一扳橈節奏。大約在清朝中期,才逐漸興起號子,產生了專門的號子頭。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川江纖夫“腳蹬石頭手扒沙,風里雨里走天涯”,堅硬的石頭上留下了纖繩磨礪出來的一道道深深的纖痕。而纖夫負重前行喊出的一聲聲號子成了著名的川江號子,高亢、豪邁而有力,在峽江之中久久回蕩。
在喊號子時,號子頭根據江河的水勢水性不同、明灘暗礁對行船存在的危險性,根據搖櫓扳橈的勞動節奏,編創出一些不同節奏、不同音調、不同情緒的號子。如,船行下水或平水時,要唱莫約號子、橈號子、二流搖櫓號子、龍船號子等,此類號子音調悠揚,節奏不快,適合扳橈的慢動作,也是船工在過灘、礁的緊張勞動后,得以體力精力上的勞逸調劑;闖灘時,唱懶大橈號子、起復橈號子、雞啄米號子,此類號子音調雄壯激烈,具有強烈的勞動節奏特點,以滿足闖灘的行船需要;船行上水拉纖時,要唱大斑鳩號子、幺二三號子、抓抓號子、蔫泡泡號子,此類號子一般旋律性強,拉纖時船工很累,為緩解緊張情緒、滿足統一腳步和力點集中的需要而形成了音樂特點;過險灘時,要唱絞船號子、交加號子,此類號子以激烈、雄壯的音調為特點。
在長年的唱號子中,帶有一定的即興成分,其雄壯激越的音調、悅耳抒情的旋律,在行船中起著統一搖櫓扳動作和調劑船工急緩情緒的作用,在三面臨水、一面朝天的環境中,給貧苦的船工帶來一點歡樂。
號子的唱詞也很豐富,往往以沿江的地名、物產、歷史、人文景觀為題進行編創,具有豐富的知識性,如“川江兩岸有名堂”。號子頭編唱號子時,把沿江的灘口盡收于唱詞中,過去的老艄翁、號子頭因長年行船于長江中,不管水漲水落,沿江的明礁、暗堡,水經流速,牢記于心,積累了豐富的行船知識,保證了行船安全。因此,過去民生輪船公司、強華輪船公司、招商局等,把一些年富力強、非常熟悉川江水性的艄翁、號子頭請到公司培訓一下輪船知識后,便送到船上擔任水手、引水,然后提升其任領江、船長等要職。
隨著機動船的普及,以人工為動力的船舶只在一些干流河灣和支流小河中運行,川江號子生存發展的基礎開始動搖,加之傳承斷裂等因素,川江號子面臨瀕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