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木帆船起源時間久遠,文獻表明,在戰國時川江上已經有了帆船。當人們在船上利用一根或兩根木頭撐起一塊獸皮或竹編織物招風時,產生了最原始的風帆。經過幾千年努力,川江上的帆船越來越先進,把船工們從繁重的劃槳搖櫓中解放出來。
帆船在漢代已很普遍
四川江河縱橫,水運發達,木帆船運輸歷史悠久,古代巴蜀船工在川江上行船,依靠人力撐船劃槳外,還利用風的自然力借風行船。“風生洲渚錦帆開”,就是依靠風帆作動力行船。這是船舶從人力到風力的飛躍。正所謂“一帆風順”,帆借助風力作用使船前進。
川江木帆船的發展、起源時間久遠,有了船的史跡,也就有了帆的記載。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II”字形,就像是一面帆的形狀。人們認為帆船航行應在“帆”字產生之前。在萬縣收集到戰國時的虎紐瓊于(樂器)上有船形圖像,船上有旌旗和帆,當為帆船之圖像。結合文獻資料,在戰國時川江上已有了帆船。當人們在船上利用一根或兩根木頭代替人力雙臂撐起一塊獸皮或竹編織物招風時,產生了最原始的風帆。風帆到了漢代已很普遍。涪江上已有“布帆來往不停舟”的記載。東漢劉熙在《釋名》中記載:“帆,泛也,隨風張漫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晉代周處《風土論》說:“帆從風之幔也,施于船前,各隨宜大小而制,大者用布120幅,高9丈”。那時木帆船已有較大發展。
風帆在水上出現,起初木船上僅用一塊竹篾席或布條等織物,固定位置在桅桿上張掛,制作簡單,原始的帆不能轉動,多在木船逆水航行遇順風時使用。風帆只接受從船后吹來的順風推船前行,不能利用兩舷側面吹來的風,風向不順就只能落帆劃槳或進港避風。
后來,人們在長期的駕駛實踐中,逐步觀察自然現象,如果風從側面吹來,只要把帆轉動,使它與風向成一個角度,帆就受到推力,同時也推船作橫向移動,只要利用船舵使船頭稍稍迎著風向,抵消橫移影響,船依然前行。因此,將原來固定裝置張掛的帆,變換帆面與風向成一定夾角,接受從不同方向吹來的風,使帆船乘風破浪前進。
云帆龍舟下揚州
“濯錦清江萬里流,云帆龍舟下揚州”。李白描述了帆船在川江上航行的壯闊情形。隨著造船技術發展,風帆結構裝置與應用技術,也逐步改進。帆從不能轉動到能轉動。在木船桅桿上改變為兩邊不對稱的斜裝方式,使帆面既可正張,也能斜移,由固定帆變成“活”帆。帆也從單桅單帆發展成多桅多帆。“舟行共使風”。船工可根據風力大小和航行需要,調整帆的張掛程度。
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當調節得準確順當又遇到順風的時候,把帆掛到最頂端,船行就快得像奔馬,但是如果風力不斷增大,就要逐漸減少帆葉,風很猛的時候,只帶一兩葉就足夠了。
帆幕的構成材料,大多數是就地取材,由竹片或繩編扎而成;用席子做成;用布做成發展為用夾有竹的布帆。歷史上川江的帆幕有兩種:一種稱“硬帆”或“硬布條”又叫“硬風”,帆面橫向用多根竹竿作肋支撐,可以在桅桿上轉動,打風時可根據風力大小或需要,全張或卷折部分。用這種帆的還配有一張較小的三角形小帆,稱“外寬”,遇斜風時,與“硬風”配合使用。另一種稱“軟帆”或軟布條,又叫“軟風”,只在上下兩端各有大竹竿一根繃開帆面,用時張開,不用時收折,帆幕升降靠帆索控制,帆面的材料因地制宜。竹篾有韌性,強度也較好,適宜作帆幕。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也記載:風帆是篾片編織的,每編成一片就要夾進一根蓬韁的蓬檔竹做骨干,一塊一塊折疊起來,等待需要用的時候懸掛。
川江船工的竹篾帆
“川江東流急,帆船如鳥翅”。帆船的駛風技術,是勞動人民因勢利導,就地取材創造的。川江船工利用沿江竹林資源,用竹篾片編成扁平的帆面,竹子自重輕,不易破裂,能經風浪吹刮,升降帆幕易于起落,牢固靈活,便利航行。延續到近代,在帆的升降方面,也有了新的創造,在大木帆船桅頂上都裝有滑輪,在甲板上設有絞車,利用帆繩把滑輪跟絞車連成一個系統。升帆時只要轉動絞車,利用滑輪,就可輕快地把帆張開。收帆時只要利用帆的自身重量,或仍利用絞車就可容易地把帆收起。
航行于川江的木帆船,張帆巧使來自大自然的風力。把人們從繁重的劃槳搖櫓中解放出來。正像李白《行路難》中“直掛云帆濟滄海”那樣,帆成為人們在水上航行的得力工具。靠人力揮動槳櫓推舟航行,是不能與風帆推船前進的迅疾航速相匹敵的。因此,張帆“駛風”這一古老的操船技術,在川江河運中仍有現實價值,它為交通發展作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