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藝術,其起源與形成都與人類的勞動生產與生活密切相關。川江號子作為一種民間歌謠形式,它也必然起源于三峽地區船工們的勞動生產與生活活動之中———產生于船工們的拉纖、搖櫓和推橈等勞動生產之中。川江號子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
首先是與三峽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有關。三峽歷來是長江上游水運交通之要沖,四川對外運輸之孔道,大小船只往來運載,異常繁忙。“但是這一江段又是長江水運最險處,到處是險灘、激流和漩渦,行船十分危險。船工們為了協調步調并給自己壯膽鼓氣,顯示大無畏的氣概,發明了許多不朽的船工號子,成為飄蕩在峽江上的藝術絕唱,也是川江號子的核心部分。這種川江號子,在長江、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金沙江、渠江、烏江等木船上配有專門的號子工來領唱。”!從重慶市奉節縣城至湖北省宜昌市,在一百九十三公里的航程中,主要險灘就多達二十余個。這些險灘或為石岸崩塌所致,或為石梁巨礁構成。它們多居西陵峽中,唐代詩人白居易曾有詩寫那里的險灘:“黃狗次黃牛,灘比竹節稠。路穿天地行,人續古今愁。”古往今來,不少詩人過往三峽時,對該地區的灘多船險、水急難行的情狀多有描述:“滟預堆前十二灘,灘聲破膽落奔湍。巴人緩步牽江去,楚客齊歌行路難”“永安宮外是層灘,灘上行人多少難。潮信有時應自至,郎舟一去幾時還”“蜀道愁述百八灘,灘灘險處覺心寒。駭人最是三峽石,亂擲金錢亂打寬”。在這些險灘中,最著名的險灘是崆嶺灘。
有民謠云:“青灘泄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
“崆嶺灘”原名空灘。空,即空船。指這里航道狹窄、水流湍急,只有空船才能通過。年重慶開埠前,重慶至宜昌段沒有動力船,只有木船。木船過灘要拉纖;有時還須先卸下船中貨物,空船過灘之后,再裝貨上船前行。有的地方岸上還沒有絞關設備,由七八個乃至十數個人一齊用力才能絞船上灘。無論是拉纖、搖櫓,還是推橈、絞灘,船工們在與兇灘惡水的殊死搏斗中,為了十幾個幾十個甚至上百人步調一致,協調動作,保證一齊用力,以確保木船逢兇化吉,順利前行,他們高喊號子,或協調用力,或鼓舞情緒,或消除疲勞。可見三峽地區江河灘多水急的特殊地理條件以及船工們戰勝自然的勞動需要是形成川江號子的主要原因。正因如此,重慶師范學院的鄧曉先生認為:“川江號子??產生于勞動之中,是勞動的工具,又是勞動的頌歌”。其次是與三峽人能歌善舞的習俗有關。三峽人素有好歌喜舞的娛樂傳統。巴渝舞、巴人歌是三峽地區民俗民歌之源頭。巴渝舞原為軍前戰舞,“銳氣善舞”的巴人,曾經在討伐紂王及平定三秦、開辟漢室的兩次戰爭中大顯身手。雖漢高祖引入宮廷,成為大雅之舞,長達千余年,但巴渝歌舞的主要生命力卻在民間。據王慶沅先生考察,三峽地區民間歌舞在西漢時的巫山一帶流傳,酈道元的《水經注》及郭倩的《樂府詩集》均名為《女兒子》。隋唐時這種民間歌舞又演變為竹枝歌,唐宋之時又逐漸演變為“踏蹄歌”。明清以后又演變為土家族的擺手歌及漢族的勞動歌等歌舞形式。三峽地區人民的歌舞娛樂總是與區域內的生產生活相配合,“成為人們調劑身心、協調行為的重要手段??家事活動有薅草鑼鼓歌,人生儀禮有喪鼓歌,節日聚會有情歌,感嘆人生有苦歌等”。與之相應的是,船工拉纖、推橈也必有船工號子歌。川江號子究竟起源于何時& 現無法稽考。從現有資料看,“歷代川江拉纖多以鑼鼓指揮”。可證的詩文如:“窮鄉足荒怪,打鼓催我船”( 《石湖詩集》) ,“望山上牽船人不見,止以鑼聲相呼應而已”
明·王士性《廣志繹》卷五) ;“船上設鑼鼓,以鑼鼓聲為行止”( 清·陳明申《夔行紀程》) 。而宋代范成大的《吳船錄》中有“( 新灘) 兩岸多居民,號灘子,專業盤灘為業”的句子,從其中“號灘子”一句可知,川江上水船“喊歌”( 即后來的“川江號子”) 至止當起源于宋代灘師們的盤灘勞動之中。明清時三峽地區的船工們在拉纖船的更是“纖夫號子響成一片”,也有詩可證:“凌晨水映月如鉤,打漿推橈客路愁。一十六只飛燕子,號聲吼破蜀江秋。”川江船工們的“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之習慣,是與他們能歌善舞之習俗密切相關的。
再次是與三峽地區人直率、豪爽的性格有關。
從歷史文獻的記載看,川東人多是“剛悍生其方,風謠尚其武。當代有關專家調查研究也表明:“川東北人強悍、質樸、尚武、豪爽、好義,以尚武為代表”。正因為三峽地區人具有這種性格,所以,從川江號子中也體現出船工們敢說敢做、敢愛敢恨的個性。
如:“日食河中水,夜宿沙壩中。妻守有夫寡,夫伏無罪法。吃的鬼魂食,穿的疤重疤。病了由天命,死了喂魚嚇。”又如:“喜洋洋,鬧洋洋,大城有個孫三娘,膝下無兒單有女,端端是個乖姑娘。少爺公子她不愛,心中只有拉船郎。”三峽人這種直率、豪爽性格也可從宜昌民間情歌中得到佐證:“想朗想得過不得,捏個面人伴姐歇,放在腳頭冰冰冷,放在懷中不發熱,幾口吃噠還好些”“姐兒今年一十六,黑的頭發白的肉,黑的頭發像緞子,白的肉來像沙糖。
恨不得掐點小郎嘗。”朱光潛先生在《討論》中有句名言:“民歌在野蠻社會中最發達。”因三峽地區歷來為蠻荒之地,“峽中天下最窮處”,“地僻而貧”,“土瘠民貧”,所以,人們“在情感表現上追求酣暢淋漓、無所羈絆的文化心態”。川江號子這種民歌,俗稱“喊歌”,喊起來聲調高亢,山呼水應,情緒高昂,反映了船工們直率豪爽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