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一種崇高的美,是一種永恒的善。孝是人性的舒張,是真愛的升華。
孝溫暖著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人心。它是家庭和諧的紐帶,是社會文明的標幟。
孝是一種信仰。是對道德良心的敬畏,是對民族傳統的崇拜,是對感恩思想的踐行。
孝是一種奉獻。它無私而虔敬。是靈魂驅使,無涉功利;是最心甘的付出,不關任何回報。
孝是一種擔當。是對親情的無言的承諾,是面對艱難困苦時的堅忍與頑強,是對人格的堅守和對災難的藐視。
孝是一種標尺。人們常用它評價個人品質的優劣,衡量家庭氛圍的冷暖;也用它檢驗世道人心的沉浮,觀察社會進退的方向。
孝是樸素的。它不需要濃墨重彩,更不需要矯情裝飾,它只需要從平日的一言一行做起。
孝又是不凡的。它要求付出的不僅是艱辛和汗水,還需要耗費心血,堅持不懈,甚至一直到老。
孝看起來是個人行為,分散在千家萬戶,表現也林林總總,但養老、敬老的孝道是一致的。
孝實際上是民族精神的支柱。不講孝道的民族,必然崇尚野蠻與殘忍,沒有孝道的國家,只會是精神的荒漠,倫常的孤島。……
從古以來,人們都說,“百善孝為先”,可是,“文革”中,孝曾經被打上“封建倫理”的屈辱印記,要被“打倒”,要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然而,歷史是公正的,叫喊打倒的人倒真正成為歷史的垃圾而最終被人們清掃。
孝沒有被打倒,孝不會被打倒。因為它早已融化在億萬中國人的血肉中共同構筑
成龍的脊梁,打不倒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就打不倒孝。
今天,斗換星移,萬象更新。喜看孝的花朵盛開,孝道暢行天下。孝親養親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自覺行動,尊老敬老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孝道的模范也不斷涌現。看——
兼職打七份工,背著重病父母上大學的楊懷保、侍奉高位截肢的百歲婆婆達64年之久的張公蘭、辛苦一生,贍養侍奉八位老人的曹桂香、為垂危母親捐獻自己一半多肝臟的鐘穎……,他們的事跡催人淚落,他們的精神在全國激起層層愛的波濤。中華大地上,行孝的人們更是象雨后春筍,孝親的旗幟飄揚得很高很高!
《呂氏春秋》說:“夫執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從者,其惟孝也”。(注)讓
我們繼續繼承和宏揚中華民族孝的優良傳統風尚,我們的生活一定會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注):見于《呂氏春秋卷十四 孝行覽 孝行》。這段話的意思是:掌握一種理論和方法,就能使很多美好的事物到來、很多邪惡的東西消失,天下人跟從,恐怕只有孝了。
作者簡介:劉興宓 (筆名近水楠)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人。退休高級講師。長期從事宣傳教育工作,先后在雅安地委黨校、四川省檔案學校任教,在大專院校兼職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