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與別處不同,武隆的山水間,懷抱有一份孝意。
“石瞪千疊斜,峭壁半空起。”喀斯特地貌為武隆定下了雄奇瑰麗的格調(diào),用綿延的群山撐起了武隆堅實的脊梁。而在這崇山峻嶺間,以烏江為代表的澎湃江水奪道而走、奔流勇進。生命的激浪拍打著冰冷的巖石,留下了歷史踏過的痕跡。
看著看著,心中便陡然生出一片敬意。不僅為她的巍然氣魄所傾倒,更為她所環(huán)抱的亙古氣息所熏染。
二
武隆的獨特氣韻,自然與她的悠久歷史不無關(guān)系。
《山海經(jīng)》中記載:“西南有巴國。大皞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為巴人。”這里的巴國,其中便有武隆。可見,在幾近蠻荒的先古年代,武隆的先人們,就已經(jīng)著手在這雄奇奔放的大山世界里開創(chuàng)屬于他們的文明,并與這云天霧嶺之間架構(gòu)起某種特殊的聯(lián)系,讓后人一踏入這片土地就會肅然起敬,去細細聆聽來自遠古的教誨。
比如說,孝義。
武隆一帶,對于孝文化自古推崇,從歷史典籍的翻閱中便可尋見一些端倪。東晉的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就曾評價道:土風敦厚,有先民之流。寥寥數(shù)字,卻足以表現(xiàn)巴國民風之正。隨后常璩又附詩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養(yǎng)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養(yǎng)母。表達的意思無非只有一個,便是家里得了什么的收貨,都應該拿來孝敬自己的父母。由此可見,武隆的孝文化,根源可溯之遠,早已逾越千年。
三
來到武隆,烏江自是不能錯過。
烏江在武隆縣境內(nèi)的流域,東起彭水縣與武隆縣交界的木棕河,西迄大溪河入涪陵境,全長約79公里。在地理上,烏江幾乎連貫了武隆的東西兩端,是武隆縣境內(nèi)最大的一脈水系。同樣的,作為武隆的血脈,烏江也的確給予了武隆太多。恰如文明的定律所循:文化的綻放必定少不了水流的浸染,生命的傳承又怎能獨缺江河的推波助瀾。澎湃的烏江之于奮進中的武隆,似乎是再合適不過了。
烏江自古以險竣聞名于天下,在烏江乘船,絕對是對勇氣的巨大考驗。當小船隨著江浪的競相廝打顛簸前行,兩岸的山峰翠谷即從身后迅速隱去,還未回過神來,連綿的陡崖峭壁就已從側(cè)面迎來,借著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極力地展現(xiàn)自然的魄力、生命的狂放,以至于令所有人都望而生畏、驚嘆不已。
也對,對烏江,致以再多的敬意也不為過。
四
當我們懷著崇敬之意,隨波而下,經(jīng)白馬鎮(zhèn)進入羊角鎮(zhèn),路過一個地方,名叫道師巖,巖上豎著一塊石頭,左看右看總覺得像是個人。聽人介紹,這石頭叫做“望夫石”。我聽了大喜,莫非這就是大禹之妻涂山氏化作的那塊。話一出口,卻立刻覺得有些不對。涂山在安徽省境,淮河東岸,與這里相隔又豈止千里。后來經(jīng)人細細介紹,才終于得知,原來這石頭雖然不是大禹之妻化作,與大禹卻也有著頗多聯(lián)系。
說是自盤古開天辟地以后,在歷史上有了著名的大禹治水。大禹治水來到烏江,招募年輕人一同鑿山開河,完成治水大業(yè)。白馬山白果坪有個姓黃的年輕人,一心要跟隨大禹治水,為民造福,便與剛成親不久的妻子分別,投身到治水行列。黃家的新媳婦在男人走了之后,不僅承擔起所有的家事,而且待公婆如自己父母一般,盡心侍奉,無微不至。就這樣一直過了三十三年,烏江鑿通了,烏江一帶的河水歸流,但姓黃的年輕人卻始終沒有回來,原來他在治水的時候被孽龍放出來的大水淹死了??蓱z黃家的新媳婦,成婚三個月,辛苦等了三十三年,卻得到這樣一個下場。她傷心地哭了起來,又不忍心回去,總覺得自己的男人一定還會回來,就在道師巖上呆呆地望著。后來,就變成了一個石頭人,永遠留在了那里,世世代代相傳至今,成為了武隆一帶孝順和癡情的典范。
這個故事,聽起來著實平淡無奇。確實,自古以來關(guān)于孝的故事似乎皆是如此。它既不及忠勇的大氣磅礴、可歌可泣,也不比仁義的凜然之氣、刻骨銘心。它像極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白描,無需色彩層染與粉飾,只用最簡單的筆觸,勾勒出最分明的圖案。
五
作別“望夫石”,船才行出不遠,便遇見一個險灘。所幸,機動船馬達的力量要戰(zhàn)勝洶涌的江浪還是綽綽有余,雖然一陣顛簸,但是總算有驚無險地過來了。船后依然涌動的激流,似乎還在釋放它的力量、宣泄它的狂怒。但我卻無暇再去理會,此刻我的腦海里只有四個字:烏江號子。
作為一個幾近消失的勞動群體,烏江纖夫給予了世人太多的遐想空間。誠然,血肉的力量自然無法與馬達的轟鳴相比較,烏江纖夫退出歷史舞臺于時代發(fā)展而言,已是必然,甚至可以說,這正是時代的一種進步。
但這樣的優(yōu)勝劣汰,代表的卻只有物質(zhì)層面而已。從人文角度而言,烏江纖夫所蘊含的深意又豈是其他所能比擬?
千里烏江通途險,猴子難爬鬼難引。烏江之險竣,從中可窺一斑。同時,作為黔中貨物進出的主要航道,烏江的商業(yè)價值又不言而喻?,F(xiàn)實中,商業(yè)的需求往往總能催生出新的事物。于是,烏江纖夫便應運而生。
在筆直陡峻的烏江沿岸,曾經(jīng)有那么一群人,一次又一次地用血肉之軀戰(zhàn)勝自然的狂傲。在鋒利的石棱上,在狹窄的石縫間,留下了一個個艱難而又痛苦的印記。他們的皮膚早已被曬成古銅色,借著太陽的光芒,成為了彰顯他們勤勞與勇敢的勛章。嘹亮的烏江號子此時響起來了,一聲聲、一段段,接連不斷的音符從湛藍色的江面掠過,彈撥著江浪漸漸遠去,回蕩在整個山谷間。
這些堅忍的巴國后人,毅然用肩膀扛起了整個烏江船運交通的責任??嚯y的經(jīng)歷,果敢的抉擇,在體現(xiàn)他們高貴人格的同時,也在以一種特殊方式鞭策著后人:莫忘孝之大義。畢竟,比起先人的傾力付出,后人給予再多的敬仰與關(guān)愛怕也是不能匹及。如此看來,在武隆論孝,并不只是對古人的遺訓的遵從而已,更是一代代武隆人用實際行動詮釋得來的深刻教義。
六
正暗自感嘆,一陣江風襲來,頓覺有些微寒,用手一摸,原來臉上已多了幾點水滴。抬頭望去,原本輕薄的霧靄不知何時已偷偷轉(zhuǎn)濃,變成了一襲巨大的白色紗幔,將崇山峻嶺緊緊地包裹住。看來,一場大雨是少不了了。
也對,這里的氣候一向如此。白天像滾雪球一般全力匯合水汽,到了夜晚便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巴山夜雨。古人對孝義的全部教誨已統(tǒng)統(tǒng)化作雨滴點點,拍打著武隆緊實的土地,警醒著一代又一代的武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