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我孝是什么,我一句話真答不上來,但是孝對我來說卻是很多很多。
孝是早晨天不亮就蒸出的黃橙橙的雞蛋糕,熬出的黏黏的小米粥。姥姥九十四歲,姥爺九十二歲,一個因青光眼白內障等眼睛看不見,一個耳朵聽不到,下床活動困難,生活需要人幫著打理。牙齒脫落,吃飯必須吃碎的、容易下咽的,于是每天早晨在鬧鐘的催促下起床洗漱,進入廚房,將白菜細細切碎,打入雞蛋攪拌均勻,淘米下鍋,一邊熬小米粥,一邊蒸雞蛋糕。
輕輕喊姥姥跟姥爺起床,幫他們穿好衣服下床上廁所,給他們洗臉、梳頭,將飯擺好,一一端給他們吃完,洗鍋刷碗,沖一杯蜂蜜水,給他們服用醫生開的降壓保心藥,趕緊換上衣服趕去公司迎接一天新的工作。
孝是下班回到家,再忙再累也要清洗的尿濕的內褲。姥姥因輕微的阿爾茨海默病很多時候分不清誰是誰,吃了什么東西,說了什么話很快會忘記,忘記小便,忘記大便,一天下來經常要換下兩三條尿濕的內褲和床單,老人的小便和大便比小孩的更臭更味大,從剛開始洗時的皺眉到現在習以為常,可能一切都是源于一種責任和愛吧。
孝是每晚睡前給你鋪好床鋪,洗洗腳,剪下腳趾甲,脫好衣服,拉著手說會話,告訴你我就睡在旁邊,不用害怕,哄你安心睡去,然后夜里聽到你一次次起來,就趕快扛著睡意爬起來跑過去詢問是想喝水還是上廁所。
孝是一遍遍不厭其煩地回答你的問題,一遍遍告訴你現在什么時間了,我什么時候回來的,出去做什么了,末了實在是煩了就會有點不高興地告訴你“姥姥,這個問題我剛回答你五遍了,不要再問了啊。”你就會轉問其它問題。
孝是出差在外,對家時時的掛牽。工作需要,有時會出國,或者去別的城市出差,出門前,姥姥都會握著我的手一遍遍問,什么時候回來,去幾天啊,我不想你出去。姥姥現在就仿佛一個孩子,對人總是很依賴,于是每當出去的時候每天總會抽個時間打電話回家問問他們在家怎么樣。
孝是心中對上天的祈禱。從很小開始就一直對上天祈禱,姥姥和姥爺都可以活到九十歲,要賺很多錢孝敬他們,他們倒是都超過了九十歲,但是四年前,在大學畢業四年后依然只是在大城市里打著一份不錯的工,卻不能賺很多錢時,毅然決然地辭掉了升職漲薪的工作回到老人身邊,在家找了一份糊口的工作,陪在他們身邊,以有更多時間和精力來照顧他們。
孝是去超市,總要看看有沒有適合老人吃的點心,水果;孝是每餐飯,都想做出你更喜歡吃,更有營養的飯食;孝是陪著你看喜歡看的電視節目,孝是半夜起來看看你有沒有腳伸出被子幫你蓋下。
人生如圓,兒時,你幫我穿衣,喂我吃飯,帶我出去玩耍;當你老了,需要人照顧的時候,那就由我來幫你穿衣,給你做飯,陪你慢慢度過最后的時光,給你一個幸福溫暖的晚年。
很多時候,我們對待孩子都會給予百分百的呵護和關愛,將更多重心放在孩子身上,這沒有錯,但是我們卻不應該忽略曾經以及現在都給予了我們愛和呵護的老人。我們一直都是從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那貪婪地汲取愛,等他們老了,需要愛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毫無保留,義無反顧地像他們愛我們那樣反過來去愛他們。而不是像有些人對老人置之不理,置若寡聞,不知道這樣的人良心都到哪里去了?
用我們的愛心、耐心和恒心好好愛敬和孝順我們的老人,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老人,關心他們,愛護他們,孝敬他們,有時間常回家看看,陪他們說說話,下下棋,看看電視,整個社會形成一種尊老愛老敬老的風氣,在社會風氣帶動下,大家都發自內心的去孝順自己的老人,關愛他人的老人,那么整個社會就會成為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
孝是什么,這需要我們自己親身去體會了才能知道。
作者簡介:杜軍琪,男,1984年生,中共黨員,山東省高密市人,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外國語學院,現從事外貿工作,愛好寫作,在《中國石油大學報》及其它刊物上發表文章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