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素有尊敬老人的美德。古人云:“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孝道應該是人類晚輩的責任和義務。“百善孝為先”,一個“孝”字,涵浸了中華五千年的悠悠歷史。 “孝”,是一切德行之根本,是親情之愛,是生生不息的愛心,是形成個體品德之根源。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心、孝道、孝奉,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每個人必備的修養與品質。我們每個人不僅要尊重自己的父母,而且要尊重天下所有的老人,全社會都要愛老、敬老,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倡導孝順父母,常懷感恩之心,弘揚孝道文化,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呼喚。
令人歡欣鼓舞的是,2011年10月1日,“印象武隆”實景歌會在世界自然遺產、國家AAAAA級景區——重慶市武隆縣首度亮相。由著名印象“鐵三角”張藝謀出任藝術顧問,王潮歌、樊躍出任總導演,多位特色演員現場真人真情獻唱。印象“鐵三角”聯合了一批業界巨匠用獨特的視角和藝術手段,采用多種高科技,與當地淳樸的風土人情配合相得益彰,帶給觀眾完美的視聽享受和精神震撼。《印象•武隆》大型山水實景歌會的主題是“消失”。在70分鐘的演出中,觀眾不僅能體驗到武隆的靈山秀水、空霧蒼茫,還可以欣賞到巴蜀大地上的風土人情和愛恨悲歌,重新聆聽豪邁壯闊的“號子”,懷著好奇,懷著責任,懷著敬意,不為留戀,不為傳承,為的是知道我們從哪里來,為的是不斷了血脈。節目涵蓋了關于巴渝的歷史與文化的記憶,通過展現巴蜀文化的風土人情,和已經瀕臨消失的藝術形式、生活方式,以及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的沖撞,來反思、號召傳統文化的傳承,對孝道文化進行了深一步的詮釋。從某種角度上說,觀看“印象武隆”,就是接受孝道文化,傳承孝道文化。
從《印象•武隆》折射孝文化,由此可知,傳統的中國文化(儒家思想)可稱為孝文化,它是使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印度文明、兩河流城文明等區別的重大文化現象之一。傳統孝道倫理,從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經過了初生,成熟和完善階段。從秦漢后二千多年里,史學家、文學家、詩人等先哲圣賢,都在不贅述這個孝字。正如晚清曾國蕃所說:“讀盡天下書,無非是一個孝字”,也進一步說明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華“孝文化”源遠流長,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它的最大價值就在于滋養了親情,讓人感到苦有所值、生有所樂;增強了家庭、族群的凝聚力。因此,建設、弘揚“孝文化”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助推劑。
曾經見到西方有一個社會學者說:“21世紀的人類如何發展,要請教中國2000多年前的孔子,學習其‘仁’、‘愛’。”由此可見,中華“孝文化”中蘊藏著的力量光芒,可以照亮人類的靈魂。所以,盡孝不僅能促進社會和諧安定,還能給人們提供精神滋養的源泉。
據報道:截至2011年底全國60歲及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1.85億,占到總人口的13.7%。正在加速的人口老齡化給整個國家的發展帶來一系列的影響。由于社會轉型帶來的傳統道德體系的瓦解,“啃老、虐老、遺老”現象層出不窮,傳統孝道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有資料顯示:預計再過十多年,我國將成為由獨生子女支撐的國家與老年人比率超高的社會。隨著人類社會的高度發展,現代人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承受著如此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僅靠人類本能的“孝道”是不夠的,人們的孝心、孝行是需要培育的。3—4億老年人大國,眼下的1.85億老年人大約有一半子女都不身邊,中國社會贍養老人的方式正在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發生著歷史性變化。對以“養老”、“敬老”為中心的孝道教育與建設,將日益重要和迫切。
“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因此,每到節日,總能看到全國各大報刊雜志刊登種種懷念親朋好友的感人文字,以此勸誡人們在感恩懷念與傷心追悔中應懂得如何孝待親人。而轟動一時的“常回家看看”入法則是要求子女應多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其目的無非是要求子女耐心聽聽父母的嘮叨,用耐心的關懷來體現子女的孝心孝順,讓老人真正體驗到兒孫滿堂的幸福感,能夠真正發自內心地感受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依的歸屬感。
因此,孝敬父母,我想應如同歌曲《常回家看看》里唱的那樣,哪怕給媽媽洗洗碗,哪怕為爸爸捶捶背,也是子女的一片心意。每個子女應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盡量對父母親精神上給予最大的撫慰與關心,不要讓他們為子女操心和煩惱,我想這才是我們子女對父母親養育之恩的最好回報。
人的立身之本,就是“百善孝為先”。如果子女對父母失去尊敬和孝道,子女就會失去一大家人共同營造出的家的溫馨,子女也就像一顆無根的浮萍,就如同深海中的一葉扁舟,迷惘在洶濤駭浪里,內心也會不安寧。所以,我希望天下的所有人都能: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熱愛祖國,讓愛灑滿人間,共同營造適合我們生存的和諧美滿的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