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來,在父親曾講過的那些故事里,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有關“孝道“的故事。您一定想知道父親曾給我講過那些有關“孝道”的故事吧?
三歲時,我便懂得了“孝”字的含義。父親說,從形象上看“孝”字,就像一個弓背老人被年輕人攙著向前行走。上邊是個“老”字頭,下邊是“子”字底,表示父在上,子在下,中間一撇是連接父子的紐帶,先前是父親帶著兒子,后來是兒子扶著老父。
上小學了,身為民辦教師的父親,又常常在課堂上給我們講歷史名人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故事。有關郯子鹿乳奉親、老萊戲彩娛親、仲由為親負米、虞蔡順拾椹供母、壽昌棄官尋母、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陳毅探母、馮玉祥買肉孝父、許世友四跪慈母、魯迅、黃侃、朱德、毛澤東等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我依然記憶猶新。
等我們再大些時,父親又不知從那里找來了一堆“孝經”,從那里,我讀到了父親曾講過的《二十四孝》故事。有一本書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生曾子有關論述孝道的談話,叫《孝經》。知道了《孝經》第一章里面就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弟子規》中說:“水有源,木有根,報不盡,父母恩。”《朱子家訓》中說“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知道了“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善莫大于孝,罪莫大于不孝。”“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懂得了做子女的必須孝順父母、孝敬長輩!“孝”是天經地義的。
那時候,每逢舊年的最后一天,父親總要帶領我們姐弟,去請長輩回家:擺上牌位、雙腿跪地、點上紙、灑上酒、燒上香、然后恭恭敬敬地向地下的爺爺奶奶叩頭。完了,父親總要在爺爺奶奶的墳前轉悠,一邊拔草一邊向我們講著爺爺奶奶在世時的故事。感嘆人生就像割韭菜一樣。
那時候,每逢新年的第一天,父親總要帶領我們家簇的男子,挨家挨戶地向長輩恭恭敬敬地叩頭,以那種古老而滿含孝道的儀式向長輩行禮。
那時候,每隔一段時間,父親總要用自行車馱著我們去看望姑姑、外婆等長輩。每逢村里有老人生病,父親總會帶上禮物領著我們去看望,和他們閑聊,對他們說著寬心話。
如今,我也已為人父。開始切膚地理解了父親當年的用心。在我的影響下,我的兒子也學起了“孝經”來。
明人倫,孝第一。家道昌,門風立。
對長輩,忌無禮。凡出言,用敬語。
父母老,勿嫌棄。若有病,快就醫。
勤照料,細護理。羊跪乳,烏反育。
如今,我五歲的兒子已能熟背“新孝經”了。小小年紀就知道給爺爺常打電話,有好吃的東西懂得分享。我想,這都是父親當年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影響了我的行為,而我又潛移默化地傳給了我的兒子。
雖然,我們家不像歷史名人一樣,有著成文的家訓。但是,父親以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引導培養了我們的孝心。有了這些,那怕當有一天,父親就像韭菜一樣被歲月收割時,我想我們一定會自覺地從他的茬上長起來將他的孝道傳承下去。而當有一天我老了的時候,而我的孩子又一定會從我的舊茬上成長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