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老婆經常問女兒,你喜歡媽媽嗎?女兒總是說,喜歡。怎么喜歡?答:我長大了掙很多錢給媽媽買好吃的,好穿的,不讓媽媽受累。這樣的回答這無疑會讓所有的媽媽們相當滿足。其實,在實際生活中這些話很多時候都成了無法兌現的白條。
我一直認為自己勉強算個孝子。我九歲的時候就從爸爸媽媽家分家分出來跟著二哥二嫂過日子,一直在內心深處有點埋怨他們沒能盡到做父母的責任。而在媽媽生命的最后兩年里,她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一直是我和老婆在照顧她的生活起居,應該說,在生活照顧上我們很用心。但是,媽媽曾經悄悄對我妻子說:“老幺不愛喊我,一年難得喊我幾回。不曉得為啥子。”確實,三十多年沒有和媽媽生活在一起,一年難得見幾次面,那時候也沒有電話聯系,難免感覺有些生疏,可是,我哪里知道媽媽最需要的其實就是每天進屋就親親熱熱地喊她一聲媽!我哪能算個孝子?簡直就是忤逆不孝啊!自己的媽媽有什么喊不出口的?
孔子有句話:“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大意是,人對犬馬,也供給飲食加以飼養,假如僅是供養父母而無敬心,與犬馬有何區別?這其實就是把孝順從物質層面上升到了精神層面。父母真正在意的是你對他們發自內心的喜歡,那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而不是滿足他們足衣食無憂。記得孟郊的一句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確實,父母的養育之恩,子女怎么報答得了?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旅游景區,一部滿載游客的纜車突然從高空墜落,就在轉瞬即至的生死關頭, 年輕的母親和父親一起,奇跡般地將不滿周歲的孩子高高舉起,結果,纜車內三十余名游客遇難,惟有這個小孩存活了下來…… 其實,幾乎所有人都知道要孝順自己的父母,也想孝順自己的父母,但總有些人未能如愿,空留余恨。就跟小孩子一樣:孝敬媽媽要等長大了。等你長大了,等你忙完了,等你閑下來,或許就“子欲孝而親不待”了。
孩子們,其實孝順父母不是長大了才能辦的事情,不是忙完了才能辦的事情,給父母一聲問候,一個微笑,捶捶背揉揉肩,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甚至是一個電話那就是孝順。
天下的孩子們,在每天油鹽醬醋的瑣碎里把孝順養成一種習慣,別老給父母打白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