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前夕,老媽從老家喜滋滋地打來電話:“我和你爸今天搬進新樓住了。”
說實話,父母親辛勤操勞一輩子,拉扯大我們兄弟幾個實屬不易,早就應該住上新樓,享享清福,安度晚年。但苦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實現。記得小時候,我家祖孫三代十五、六口人合住在三間半老房內,住宿、做飯、會客、養家禽……屋里擠得滿滿當當,住房相當緊張。
到了七十年代末期,老房漸漸破舊變成了危房,有次內墻倒下來把正在紡紗的奶奶砸得鼻青臉腫,家里養的一頭大肥豬拱倒了一堵山墻。實在堅持不下去了,我父親就在老房基上翻蓋了4間新瓦房,家里的住房條件才有所改善。
改革開放后,生活條件發生了變化,家家戶戶都建起了新樓房。看著我們哥兒幾個茁壯成長,父母親心里又有了新的危機:兒子要娶媳婦成家,這沒有樓房那行啊。于是又開始盤算著蓋新樓房。八十年代末期,我家蓋起了三間新樓房,住房條件才算有了徹底改善。可隨著兩個弟弟相繼成家,家里急需樓房的矛盾又顯現了出來。父母親只得又搬回了三間舊平房住,且一住就是二十多年。慢慢地老兩口適應了獨居生活,以致弟弟們住房條件有了改善,他們也不愿意搬進樓房,和年輕人住在一起。
春節期間,我和愛人回老家為父母親過70大壽。看到前后左右都蓋起了樓房,我家平房成了低洼之地,聽父母親說一到雨季家里家外都是積水。我和愛人商量,父母親養兒育女一輩子,忙乎了一輩子,辛苦了一輩子,房子蓋了一輩子,最后自己還住著破房子,我們做兒女的雖然平時經常寄點零花錢,換季送回新衣服,時常電話聊天解解悶,在經濟上、物質上、精神上給予了很多關懷,但忽視了住房條件的改善,沒有盡到孝心。無論如何也要想辦法改善父母親的住房條件,讓二老住上新樓房,平平安安、舒舒服服享受幾年現代化生活。
說干就干,愛人一手操辦。籌措建房費用,辦理建房手續,物識建房工匠,設計建房圖紙……愛人跑前跑后,人瘦了一大圈,肉掉了好幾斤,終于在重陽節前把新樓房蓋了起來。愛人幫助父母親晾曬被褥,整理床鋪,又為父母親更換了煤氣灶、彩色電視機、新式電話機等生活用品,在重陽節這天搬進了新樓房,樂得老兩口眼睛瞇成了一條線,這兒摸摸那兒瞧瞧,嘴上不知說什么才好。看著父母親高興的樣子,我們全家衷心祝愿父母雙親晚年生活更加美好,并套用毛主席詩詞《采桑子•重陽》的韻味賦詩一首:
今又重陽,
不同往常;
住進新樓,
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