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慣了有關養老的矛盾,看多了有關財產的紛爭,看淡了有關羞恥的界定,行孝的習慣似乎漸行漸遠,化為文字中的一抹云煙。當傳統和現實碰撞,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還能記得幾個至孝的故事,并能學得幾分?
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享受的愉悅,更多的卻是對艱苦的甜蜜回憶,以及遺失傳統的迷茫。俗話說的好:“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其中的深意和內涵,又有幾人能體會到?情感上的遺憾、關懷上缺失,總會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不經意間襲來,讓人追悔莫及。即便全身心行孝的人,也會留下遺憾。可能由于生活閱歷的問題,至今我所見過至孝的人就是三姨了,雖然在旁人眼里,她已如同標桿,可講起她服侍過的親人,她仍清楚記得那一次老人柿子沒吃夠,那一次老人想吃什么了沒來得及買。每次談及,總會言語低沉,神情感傷。問及她對自己行孝的看法,她說問心無愧。
三姨如今年近六十,出生于上世紀中葉,從小就吃了很多苦。年紀很小就已經在生產隊掙工分了,因此落下一身的病。和三姨夫結婚時,三姨夫家一貧如洗,除了一個脾氣古怪的公公,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三姨一面拼命干活,一面要照顧好倔強的公公。與別人家相比,公公基本上不干什么活,但三姨一如既往地把好吃的讓給公公和孩子。沒過幾年,老人便生了病,只能癱在炕上,當時三姨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地里還有一堆的活計。照顧孩子、伺候老人、干活,每天三姨都要輪軸轉,病在床上公公體會不到三姨的難處,一旦想什么吃的了,便開始一聲接一聲的叫:“兒媳婦,我要吃什么什么,吃上就好受了,好受了,好受了------”直到說的沒勁了,接著緩口氣繼續說。只要不給做或不給買,這樣的叫喊會一直持續下去。做的還好說,買的就不好辦,因為有些東西根本買不到。有一次老人突然要吃香瓜,當時沒有大棚水果,當時的季節跟本買不到,興許是趕巧,有一批外地的水果剛到。三姨知道后,二話不說,買!有一陣老人想吃罐頭,于是成件的批,在那個年代,在農村能成筐往外扔空罐頭瓶的,也只是三姨一家。那時表哥表姐雖然年齡小,卻從來輪不到吃一口,對此三姨一直很自責。為了給公公買罐頭,三姨曾一度要把家里的電視賣掉,為此跟三姨夫吵了一架。三姨對三姨夫說,老人能活幾天,想吃什么就隨了他意,電視賣了以后還可以再買,人沒了可沒有后悔藥。當年三姨夫一個月才掙幾十塊錢,除去日常開支,根本不夠給老人買吃的。為了補貼家用,三姨一個人上山采野菜、藥材換錢,有的時候甚至在月亮地里干活,那一身病和那時的操勞過度不無關系。三姨常對我說,孩子,你不知道那個時候,你三姨有多難啊,家里連買5分錢郵票的錢都得出去借,你連個哭的地方都沒有。前后兩年,家里除了外債,基本什么都沒了,老人去的很安詳,他說三姨人好,沒什么遺憾的。老人去世后,過了一段日子才把債務還上,原本三姨以為日子會緩緩,可沒多久,事情又再次找上三姨,這次的時間更長。
這次生病的是姥姥,原本三姨只是帶她去自己家里住住,沒料到路上生了病,而且是頑固的腦血栓,沒來得及緩口氣,三姨又開始了照料老人的生活。姥姥為人干凈利索,這冷不丁不能走路,自然上火,三天兩頭的生病。幸好三姨夫是大夫,能夠及時進行照料,三姨一如既往,只要是對病情有利的藥,花多少錢都買。為此三姨扔進去多少錢,也已經沒法計算了。三姨對姥姥的照顧無微不至,怕她坐時間長屁股會硌壞,底下常鋪著被。怕起褥瘡,那更是經常給老人翻身,擦洗身體,穿的衣服和墊的尿芥子,幾乎天天洗,屋里一點異味都沒有。生病的老人的排泄物,氣味格外難聞。如果是大便不僅難洗,味道那更甚,這樣洗涮生活,三姨過了8年!只要姥姥喜歡吃的,三姨都會不遺余力。有的東西,比如核桃奶、柿子,吃的稍微多點便壞肚子,容易弄臟衣物,三姨卻不為此而拒絕老人的要求。三姨說,人老了,不能動了,想吃什么全看別人臉色,如果不給她吃,她只能干挺著,對于做兒女的,總是個遺憾。姥姥有時會想她唯一的兒子,我的舅舅,舅舅家過的窮,沒辦法每次三姨便會掏上來回路費勸舅舅過來,目的就是讓老人高興,減少姥姥的思兒心切。來來回回路費加上偷偷給舅舅的錢也是不小的負擔,可只要姥姥高興了,三姨感覺就值得了。因為三姨把姥姥帶到家里,姥爺沒了人照看,惹得姊妹們很不高興,落了不少埋怨,這一切也只能一個人硬扛著,直到8年后姥姥回到舅舅家,他們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即便在舅舅家,三姨也基本每年都去看看,少則10多天,多則月半,悉心照顧。有一次姥姥得了褥瘡,三姨聽說雞蛋清外的那層薄皮貼上去管用,三姨便不厭其煩的去找剛孵化出小雞的蛋殼,細心扯下上面的薄皮,還真把那褥瘡治好了。姥姥生病期間,多次病危,都是三姨堅決主張用藥救過來,為此惹得舅媽很不高興。姥姥離開的時候一樣很安詳,沒有留下什么遺憾,只是三姨久久放不下。老人的后事所花的錢也是三姨張羅的,包括后來的五七和三周年圓墳。三姨說,人都有老的一天,如今的自己也已經接近姥姥那個時候了,當時姥姥說的話,她也深有其感。三姨說,自己不指望著兒子和兒媳婦多孝順,只要不打仗就行。人到老了啥也都不想了,只盼著兒女和親人都健康平安,有心了就回來看看老人。其實,孝心真不是等到老人不行了,才想起買點吃的,才想起去跟他聊聊。活著的時候對待他們好些,比什么都強。只是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大多數人都以為,他們現在有退休金,身體也不錯,不用太操心。殊不知等真到了走不動的時候,我們的孝心還有用么?再者“久病床前無孝子”,在久病面前,我們又有多少耐心可以消耗?
曾子曾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面對古人,我們能做連能養都費勁,豈不汗顏?!
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因此為人,必得行孝,方能問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