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武隆 我們來啦!”5月21日——22日,在世界自然遺產地武隆芙蓉洞口,來自“一帶一路”22個國家的嘉賓50余人用略顯生澀的中文歡呼,他們是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溶研究中心第十五屆國際培訓班的專家、學者,在武隆開展巖溶地貌實地野外考察,實地“打卡”武隆喀斯特。
石鐘乳、石葡萄、石膏花、石珊瑚....芙蓉洞是武隆三大喀斯特系統之一,以豎井眾多、洞穴沉積物類型齊全、形態完美、質地純凈著稱,被地質學家評價為“一座斑斕輝煌的地下藝術宮殿,一座內容豐實的洞穴科學博物館”。外國嘉賓們一走進芙蓉洞中,就被形態多樣的沉積物深深吸引,他們仔細觀看洞內各類巖溶沉積物,既驚嘆大自然的神奇,又為有幸目睹這樣神奇的洞穴景觀而眉飛色舞。
來自美國西肯塔基大學的教授克里斯·葛立夫說,芙蓉洞給他的第一印象,是它的規模非常的大,這樣高度能達到上百米以上,而且沉積物種類非常豐富、現在保存的情況也非常良好,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表示,將推動美國猛犸洞與中國芙蓉洞兩個姊妹洞穴在科考研究、資源保護方面深入合作。
走出芙蓉洞,嘉賓們來到芙蓉江邊。芙蓉江上云霧繚繞,薄霧一片接一片在青山綠水間蔓延,美妙無比,宛若人間仙境,畫面令人十分陶醉。面對這神秘、絕妙的景色,外國嘉賓紛紛贊嘆有加,不時拿出相機合影留戀,留下了這珍貴的鏡頭。
在天生三橋,外國嘉賓冒著蒙蒙細雨,一路欣賞獨特的喀斯特地貌,一邊交流巖溶研究專業問題。在后坪天坑群旁邊,前來考察的外國嘉賓通過無人機等設備,對天坑一探全貌。
“我很幸運能參加此次考察”。來自菲律賓礦產和地球科學局的研究院麗莎·曼薩諾說,“我希望未來邀請我們當地的朋友,游客,還有其他國家的人,不僅僅是巖溶方面的專家,還有喜歡自然,熱愛自然環境的人來訪,我們發現了非常典型的現象,這些現象我只在書本里見過,我們都能在這里看到。”
據介紹,武隆喀斯特是中國南方喀斯特最獨特的自然美景區和重要的美學價值區,具有超乎尋常的自然現象或非同尋常的美學價值,芙蓉洞、后坪天坑、天生三橋三個喀斯特系統分別展示了大型洞穴、沖蝕型天坑、天生橋與天坑等喀斯特景觀,是巖溶學界科普研究的重要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