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竹編工藝歷史源遠流長,富含著中華民族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竹這種材料漫山遍野,方便采取,人們就地取材,將它做成日用生活用品。2008年6月7日,竹編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發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發絲寬,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觀者無不贊嘆其難。
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四川美術學院首期竹編藝術培訓班在川美大學城校區開班,黃正富老師受到邀約,將把這門技藝繼續傳承下去。

“情人”眾多 最愛“青梅竹馬”
如果把竹編比作一個人,那么絕對算得上是黃正富兒時的青梅竹馬了。
小時候的他出于愛好,每天放學后主動跟著父輩學習竹編技藝,做魚簍,斗笠等生活用品。長大后從事過寫作行業,北漂回來,開過書店,收藏過字畫、工藝品等。一直以來熱衷于文化藝術作品。黃正富喜歡過許多東西,它們像他的“情人”,但他從未忘記過自己的“青梅竹馬”。
近兩年,國家開始重視傳統手工藝術,手工藝術品也越來越受到人們喜愛。在大環境的影響下,他開始重新拾起竹編。但跟從前不一樣,這次他思考著把傳統竹編與時代接軌,在基礎上創新,融入現代生活,想做出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例如以前講究實用,現在還更重視美觀。
憑著這份愛好,自己經常在家做竹編10多個小時,就年回家也會做一些竹編作品送親友。最近幾年,順應手工藝術品興起的潮流。在手工作品與文化創意的大環境流行的影響下,黃正富開始有意識地發掘竹編手工品的藝術價值。

竹編創新探索 染色當屬第一人
他一直思索如何通過竹編來呈現美的藝術,跳出傳統規規矩矩的束縛,讓竹編既實用又創新。在形狀上創新,與時代接軌,做出符合時代發展需求形狀的竹編藝術品;在文化內涵上進行創新,將傳統的竹編日用品與裝飾、茶藝等元素的文化結合起來,賦予竹編更多意義,做出延伸品,相信改造后的竹編會更具有藝術性。
除了在形狀與內涵上創新,黃正富在竹編色彩上的創新尤其獨具特色。
在重慶,黃正富在主編上色彩創新算得上第一人。用染色與烤色的方式給竹編上色,難度在于顏色不均勻。無人指點,色彩用量、時間長短等問題,都需要自己探索。他曾為此試驗了半年之久。經過了無數次失敗后,他終于成功地探索出了如何給竹編上色,這是竹編手工藝術品發展歷程中中一次巨大的突破。

未來打造竹編團隊 C-MART上驚喜多多
除了在產品的創新上做工作,黃正富還計劃建立自己的竹編團隊,開工作室。
去年黃正富也參加了C-MART,這次去到武隆C-MART,會給大家帶來什么樣的驚喜呢?黃正富透露:“比起去年在C-MART上展出的竹編作品,今年品種更多,作品更成熟,工藝品更完善。并且還會帶著半成品,邀請大家現場動手親身體驗制作竹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