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騎士們!”雖然距女兒被救已過去3個月,但想起當時的情景,孩子的母親依舊被“仙女山騎士”感動得熱淚盈眶。她口中的“騎士”,是重慶市武隆人對摩托車巡邏中隊的稱呼。
今年8月9日,武隆縣火爐鎮一名12歲的小女孩陷入昏迷,120救護車從仙女山下山的途中,卻遇車流下山高峰,醫護人員和病人家屬心急如焚。
正在巡查的武隆縣公安局摩托車巡邏中隊教導員羅旦華得知情況后,立即通知沿線民警強化管控,自己則為救護車開道。
不到15分鐘,他就將患者送到醫院,為搶救贏得了時間,而那段路程原本在擁堵狀況下一般需要走近1個小時。事后,孩子的母親特地送來寫著“心系百姓,為民解憂”的錦旗。
武隆縣是我國第5個同時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兩塊金字招牌的知名景區,3年來,駐守在這里的“騎士團”已成為這個熱門景點上的靚麗風景線和生命守護神。
冊封“騎士”時,受封者將發誓幫助向其求助的人、真誠地對待朋友、對所愛至死不渝……在仙女山,這支騎警中隊秉承“騎士精神”,守護公義、熱愛家園。“他們不斷踐行人民警察忠誠、為民、公正、廉潔的核心價值觀,立足本職、創新工作,全力為武隆的綠色崛起之路貢獻團隊的力量。”武隆縣副縣長、公安局長羅建國說。
一人3年騎行里程相當于繞地球5圈
去年,武隆游客刷新了千萬人次的紀錄,今年僅國慶期間旅游人數就超過90萬人次。大量游客帶來了巨大的交通壓力,到了夏天,平均每天近3000輛車、1萬余人進入仙女山一帶。當地彎多坡陡,一旦有汽車拋錨或發生事故,道路便被雙向堵死,嚴重影響游客的旅游體驗及安全。
2012年,武隆摩托車巡邏中隊應運而生。羅旦華主動請纓,和6名同事一道,充分利用摩托車機動、靈活、快速等特點,加強去往仙女山景區道路的巡邏處警、交通管理、服務為民等工作。
盤山路風景優美,沿途英武帥氣的騎警也奪人眼球,不知從什么時開始,“仙女山騎士團”的美譽不脛而走。
不過,看上去很美的“騎士”并非如小說情節那般灑脫,相反,常年的風吹日曬讓人很難吃得消。
3年里,羅旦華騎行近20萬公里,相當于圍繞地球跑了5圈。因磨損嚴重,他騎廢了3輛摩托。
為了應對越來越大的擁堵壓力,除了御風頂日地騎行,還得科學管理。“騎士”們摸索出“六分段”工作法,將24公里的仙女路分為事故易發段、觀景緩堵段、商業密集段、連續彎道段、臨水臨崖段、直道快速段。他們嚴格分段包干,定人、定崗、定責,以重要交通路口為據點,多發事故路段為必巡點,強化對仙女山和高速路口沿線的巡邏。
效果立竿見影,民警的管事率直線上升,交通事故發生率下降了近4成,并為快速處置事故爭取了時間,各路段發生事故一般5分鐘內便能到達現場進行處置。
“騎士”們還在事故高發的長下坡路段設置強制加水點,對大巴車剎車制動系統進行物理降溫,防止剎車失靈。
為讓游客更方便地獲得指引,羅旦華還主動申請注冊新浪微博賬號“仙女山騎士”,在重大節假日期間不定期發布交通、天氣等信息。
仙女山的道路上少了爭執,多了和諧
為了方便游客,“騎士”們找來幾條板凳,在馬路邊拼成簡易“辦公室”。
辦公桌上的小箱子內,處理簡易交通事故的法律文書一應俱全。同時還配備了扳手、千斤頂、酒精、棉簽、紗布、碘酒、剪刀等修車和醫用物品。
“辦公室”雖簡陋,但仙女山的“騎士”以這里為據點,幫助過不計其數的游人。
7月4日下午,侯先生的轎車在水井灣路段水箱開鍋,停車導致擁堵。沿途巡邏的“騎士”頂著近40攝氏度的高溫,快速將車推到路邊并為其提供維修點的電話。不到10分鐘,沿線道路便恢復暢通。
8月初,兩名游客因返程途中遇道路擁堵,眼看不能趕上火車,后續飛機也將錯過,正抓狂時,恰遇巡邏的“騎士”,快速將二人送往車站,趕上了火車。
10月3日晚,單向行駛的上山路上,一輛農用三輪車卻逆行下山,“騎士”陳杰上前糾違,發現車上載的是一名奄奄一息的服毒婦女。在黃金周游客如織的仙女山上,“騎士”為她開辟了生命通道。
多年來,“仙女山騎士團”有口皆碑,贏得了鄉親和游客們的理解和支持,景區的道路上少了爭執,多了和諧。
“騎士蜀黍”背后有太多的付出和傷痛
在很多游客的記憶中,見到“騎士團”是不折不扣的高光時刻。但在威武拉風的“騎士蜀黍”背后,卻有太多的付出甚至傷痛。
長年的日曬雨淋,警服長時間被烈日照射或汗水浸泡,“騎士”們不得不半年就換一件警服。
“夏天太陽太毒,冬天寒風凜冽。”31歲的羅旦華介紹說,每到夏天就會皮膚蛻皮,坐在滾燙的摩托車座椅上,大腿內側還容易被燙傷;進入冬季,膝關節有時會冷到失去知覺,膝關節疼是經常的事。
但是,他們不能為了自己的舒適躲避烈日和寒風——這個常年游人如織的景點,每天都需要警察在路上。
2013年3月,新晉“騎士”周沫為了盡快學會駕駛近600斤的大排量警用摩托車,自覺連續3天加班練習,多次摔倒,但很快就駕馭了這個大塊頭。
今年1月7日,在一次勤務中,羅旦華駕車時因避讓枯樹摔倒,3根肋骨骨裂,劇痛難當,適逢母親生病住院,為了不讓父母擔心,他裝作若無其事前往看望。他還主動放棄在家修養,帶領隊員堅守春運崗位,一忍就是3個多月,確保了轄區的旅游高峰和春運安全。
“寒來暑往,累是累了點,但每當看到游客能暢通進出,我們就無比的欣慰。”羅旦華說。
“騎士精神”不僅僅在騎行的路上。
今年8月,“騎士”鄒書發上網時發現,倉溝的一對姐妹先天性小腦萎縮,幾近癱瘓,父親早年去世,家庭十分貧困,兩姐妹治療期間,家里欠下巨額債務,靠母親獨自支撐。鄒書發立即報告給隊領導,發動全隊為兩姐妹捐款。鄒書發還利用微信朋友圈求助,目前,已為兩姊妹籌集捐款近5000元。
今年9月底,羅旦華得知鳳來鄉的困難戶倪大爺家中缺乏勞動力,趁輪班休息期間,組織隊員前往收割稻谷,避免了糧食因陰雨天無法搶收造成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