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仙女山鎮依云美鎮小區一角。
為全面展示鄉鎮競相發展、百舸爭流的良好勢頭,本報近日組織多組記者深入鄉鎮,記錄各鄉鎮緊緊圍繞全縣戰略部署開展的重大活動,團結和帶領全(鄉)鎮人民攻堅克難、開拓進取取得的新成效、新經驗。今日起特推出“記者走基層·見證鄉鎮發展”欄目,敬請關注。
夏日的仙女山鎮,天空碧藍如洗,穿梭如織的人潮,盡情擁抱難得的愜意。
仙女山鎮,一直在變。
“挑剔”的資本正在集中“下鄉”,星級酒店進駐該鎮,各式風情的樓盤小鎮紛紛落戶。驅車趕往仙女山鎮,一個個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風情小鎮星羅棋布,風格各異的新農村建設也集散于此,一條條散發著熱帶風情的景觀帶將城市和鄉村連成一體。
在這里,城市和鄉村的邊界難以區分,現代城市文明與傳統鄉村文化和諧共存。
變化的背后,是該鎮在統籌城鄉發展過程中,“全國最美鎮”蝶變作出的不懈努力與取得的喜人成效。
以點帶面 探索“最短路徑”
仙女山鎮獨有的區位優勢和相對明顯的自然資源,盡管有天生三橋、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等眾多知名景點作支撐,但打造全國最美鎮的壓力卻逐步升級。多年以來,散落于仙女山鎮的各大村社,先人一步,正釋放前所未有的發展活力。
實現城鄉一體化工作從何著手?仙女山鎮黨委書記楊華這樣解答:“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就是要充分保護和尊重現有農村的地形村貌、田園風光和生態本色,將城市設施引入村鎮,讓農民就地實現城鎮化。”
在城鎮建設初期,該鎮遇到了資金難題,一摸家底兒著實有些尷尬:如果僅靠地方財政收入來打造,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錢從哪里來?“光靠財政,就會變成有多少錢做多少事,談城鎮化建設那就是一句空話。”楊華說。
最有效的解決方式是什么?管理者的思路轉向了市場。
仙女山鎮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眾多知名景區聚散于此。通過規劃引領、生態建設、市場化運作,中式、法式、美式、西班牙式等多風格的高品質旅游房產紛紛落戶仙女山鎮。十年來,仙女山鎮地方財政收入從169.4萬元增加到1043萬元,增長了6倍。
有了向內集聚的效力,就有了向外輻射的實力。仙女山鎮凸顯旅游產業為杠桿支點的優勢,以崛地而起的仙女山新區作為打造“全國最美鎮”的“母城”與核心,帶動周邊核桃、荊竹等其他村社“子女”齊發力。
在仙女山鎮黃家大灣居民曹世蘭眼中,周邊的環境舒適了,人氣火爆了,自家農家樂的生意火了。從創辦之初的2萬元,到今年50萬的營業額,這位曾是上訪戶的村民因吃‘旅游’飯而在仙女山鎮聲名遠赫。
“今年真還累著了,以后的生意還會越來越好,和我一樣經營農家樂或者與旅游結緣的村民,那可著實樂呵了一把!”這位近60歲的的漢子也因旅游而結束了單身,喜悅難以掩飾。
產業發展 鎮村經濟相融共進
從仙女山鎮驅車前往“印象武隆”劇場,路兩旁高低起伏、綿延數里的綠化帶如同兩條“綠色長龍”直抵劇場,一棟棟青瓦白墻、錯落有致的房子掩映在綠樹叢中。“在仙女山鎮其他村社,都陸續在生態宜居、旅游產業與服務業發展上做文章,彰顯旅游特色。”該鎮鎮長羅維介紹。
不僅場鎮上很美,在仙女山鎮,一處處美麗各異的鄉村新景令人目不暇接:青樹子村40戶村民已融入新區,石槽門將以地域文化風情特色的農民聚居點為主,吸引背包客、旅游者等,核桃村已依托印象武隆與中石院民俗文化村的打造,布局私家菜園,彰顯養生本色……
量體打造的各色鄉村,是仙女山鎮實現“全國最美鎮”的重要路徑。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堅持量體裁衣,努力保持自然原始風貌,注重因地制宜打造地方特色,通過改善環境、提升軟實力,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誰都了解,倒退10年的仙女山鎮,現在引以為傲的“新區”就是個石漠化嚴重,地理位置偏僻、對外交通不暢的死角,就算守著得天獨厚生態資源也發展不起來。 (轉二版) (接一版)近年來,乘著城鄉統籌發展東風和打造最美鎮的內驅動力,該鎮對外交通、基礎設施等大規模提檔升級,硬是在5年內崛起了一座新城。在此基礎上,周邊村落“汲取”新區效應,依托自然風貌、水綠特色,著力發展與旅游相關的各項產業,擴大了村民就業創業空間,增加了村民收入。
統籌城鄉發展,關鍵在統籌,核心在發展,重點在產業。該鎮堅持將產業提升作為突破口,通過因地制宜優化產業布局、做強產業實力等措施,推動城鄉一體統籌發展。
300多平方米,三層小洋樓,仙女山鎮白果村村民王軍指著窗外不同方向樂滋滋地介紹。王軍的喜悅還在增加。今年來,該鎮重點抓好最美鎮形象大提升、度假區建設大服務、旅游開發大拓展、農村基礎設施大建設、農業產業大發展、民生幸福大覆蓋六個方面的工作,成功打造了龍寶塘萬畝厚樸觀光園、白果村荷花觀光園、荊竹村馬鈴薯育種觀光園、仙女山村生態肉牛、羊養殖示范園等,逐步引導傳統產業向集約化、產業化、優質化轉變。
王軍原本在外務工。“一看到家鄉變化,我就嗅到了商機,東拼西湊了3000元開辦了‘楊妹妹農家樂’。現在生活很如意。”可以說,在該鎮建設“全國最美鎮”進程中,王軍既是參與者,同時也成為最大受益者。
服務延伸 農村就地變城市
旅游干道沿線種植30多個品種的喬、灌、木本花卉200余萬株,早上一出門“務工”就能敞亮心情,晚上依然能按點回到家中。“不僅有美的享受,我們還過上了城市上班族的生活,安逸慘了”。黃家大灣黃和林說,近5年來,他親眼見證了該鎮一磚一瓦的崛起,也親自體驗著公交車開到家門口的便利。
原來,為了讓居住者更為便利,該鎮新開通了城區公家車5條。“一出門就有公家車可以坐,有點專車待遇的感覺,刮風下雨也不用發愁。”一提到這些變化,黃和林樂呵完了。
坐上公家車的喜悅,是該鎮積極拓展公共服務延伸的一個生動縮影。
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讓農民就地就近實現就業和居住的城鎮化,符合城鎮化科學發展的趨勢,更符合建設“全國最美鎮”的標準。
在實地走訪中,記者發現,該鎮一方面以旅游產業為支撐,吸納更多的農民就地就近創業或就業;另一方面,以新農村建設聚集點與自然村落建設為突破口,延伸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功能,努力讓農民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城市就在農村,農村就是城市;景區就是農村,農村彰顯景區。”羅維憧憬著。
圖為仙女山鎮依云美鎮小區一角。
公共服務向村社拓展,基礎設施向村社蔓延。在該鎮的廣袤鄉間,農民紛紛喝上了自來水,家庭用電不再犯愁了,走幾步路便可乘上公交車……一幅幅幸福的民生畫卷徐徐鋪開。
在這里,籃球場、羽毛球場、攀巖場等一大批戶外運動設施,黃家彎、塘壩等地建城市廣場6片和4大主題生成公園,星級酒店,農貿市場等拔地而起,壩壩舞更不再是城里人享受。在黃家大灣金鼎山廣場,民族特色鮮明的500人的壩壩舞和100人的民族擺手舞吸人眼球,銀行、醫院、服務站、居民活動室、書報亭、閱覽室等更是比比皆是。“城里人享受的低保,我們有了;城里人看病報賬,我們也享受了;城里人用天然氣、網絡,我們也用上了……”
“以前總羨慕城里人的生活!”如今,住在荊竹村的余乾武觀念變了,每月他的父親能拿著和城里老人一樣的養老金,就連上大醫院看病住院也享受同等待遇。
這一切,不就是城里人的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