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縣旅游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距離國際旅游目的地的標準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為將武隆建設成國際化程度高、生態環境優美、文化魅力獨特、社會文明祥和的世界一流喀斯特國際旅游目的地,本文就如何將武隆旅游推向國際化進行簡要論述。
一、武隆旅游國際化建設已具備的條件
1.有優美的自然環境,讓游客“想”來。武隆喀斯特旅游區有集山、水、泉、林、洞、峽于一體的芙蓉江景區、融雄、奇、險、絕于一身的天坑三硚景區、有“南國第一牧場”美稱的仙女山森林公園、有“生物基因庫”贊譽的白馬山風景區,此外還有千里烏江畫廊、龍水峽地縫、黃泊渡漂流等自然景區景點260余處,令人心馳神往。
2.有和諧的社會環境,讓游客“敢”來。近年來,武隆社會治安總體滿意度、公眾安全感指數均位居全市前列。讓來武游客吃得放心、住得舒心、行得安心、游得開心、玩得順心;達到當地群眾和來武旅游度假流動人口“雙滿意”的效果。
3.有濃郁的文化環境,讓游客“常”來。武隆憑著“人文山水”、“體育賽事”、“民俗文化”三張王牌,打出了世界性的旅游文化新名片。
二、武隆旅游國際化建設尚存問題
1.旅游專業人才缺乏。目前,我縣直接從事旅游管理和一線工作人員總量小且結構不合理,特別欠缺旅游營銷、旅游規劃等方面的人才。
2.群眾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在發展旅游的利益格局上,如何提高群眾的素質,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熱情,找到當地群眾、企業、政府利益相一致的均衡點,使旅游國際化建設保持可持續性,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大嚴峻課題。
3.旅游產品有待進一步開發。當前,我縣現有旅游產品配套比較單調,缺乏系統性、趣味性、獨特性和吸引力,游客的多樣化愛好得不到滿足。
4.鄉村生態旅游功能有待進一步提升。我縣鄉村旅游存在兩個不足,一是群眾認為鄉村旅游就是發展農家樂,認為就是“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夏天避暑納涼,冬季殺豬吃飯,季節性過強;第二,鄉村旅游尚屬小打小鬧,沒有形成規模,缺乏示范帶動。
三、加快武隆旅游國際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1.建設高素質旅游人才隊伍。只有獨具特色、質量上乘、內容豐富的旅游產品,才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才能使旅游業快速持續發展。而高素質旅游人才隊伍是旅游產品設計與創新、生產與銷售的中堅力量。目前,高技術職稱人才嚴重欠缺是制約武隆旅游產品在國際旅游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武隆旅游國際化建設,就要加速旅游人才隊伍尤其是高素質旅游人才隊伍建設。要通過“借雞生蛋”和“筑巢引鳳”大力引進旅游管理型、旅游研究型、旅游經營型和旅游服務型等各類高素質旅游人才,通過搭建良好的工作平臺、提供優厚的工作待遇,留住各類高素質旅游人才。增加對旅游職業教育的財政投入,堅持院校培養與在崗培訓相結合,本地培養與外地引進相結合,加快培養各類旅游人才。
2.提高群眾素質。旅游國際化建設,意味著武隆將面向世界全面開放,這就需要武隆人民有很高的綜合素質,如外國人來武隆度假,作為武隆人民要禮貌待人,懂得尊重外國人;會說簡單的外語,能和外國人進行基本的交流等等。我們應從現在開始,著手開展全民國際化喀斯特旅游區建設教育活動。搞好全民教育,提高全民素質,形成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良好風尚,為武隆旅游國際化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3.培育誠信文化。旅游其實也是一種商品,但旅游不能做一錘子買賣,也不能搞吃祖宗的飯,斷子孫的路。發展旅游既要保護好生態,又要盡量規避因發展而引發矛盾。旅游國際化就是要營造一個“笑迎天下客,喜納八方財”的國際旅游平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要將旅游做大做強,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公平交易,市場營銷的核心精神就是以公平交易的原則,通過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務來獲取自身利益。
4.強化旅游市場監管。在旅游國際化建設的過程中,旅游市場的監管一方面要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保障旅游從業人員的待遇,加強旅游從業人員自律意識的培養和資格準入管理,加強旅游行業監管部門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和專業能力培養。
5.打造文化品牌。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就是要增長發展的質量。發展鄉村生態旅游要樹立“用景觀的理念經營農業,用旅游的理念建設農村”的理念,充分依托農村、以農業經營為主,通過農事活動和民俗活動相結合來達到民富縣強的目的。發展鄉村生態旅游要保護生態環境、保護鄉土性并促使其與現代社會完美結合,要滲透到鄉村的山水、人文、建筑,引導游客回歸,延長游客在武停留時間,增加消費上下功夫,開發更多的旅游產品,做好旅游“副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