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旅游產業轉型發展和旅游景區提檔升級的嚴峻形勢之下,武隆旅游發展迫切需要文化的支撐,挖掘新的增長點。繼榮膺“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等旅游桂冠之后,武隆又推出了文化與自然相結合的旅游名片——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武隆”。“印象武隆”豐富了武隆旅游的內涵,達到了文化帶動旅游、旅游促進文化的雙重目的,加快了國際旅游目的地建設。
一、“印象武隆”的演出概況
由王潮歌、樊躍擔任總導演,張藝謀出任藝術顧問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武隆”,充分結合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資源和地方特色文化資源,以高山峽谷為舞臺背景,以群眾生產生活、民風民俗、歷史人文和美麗傳說為藝術素材,帶給觀眾以文化為線、山水為伴的視聽享受和心靈體驗,實現了自然遺產與旅游文化的融合,充分體現了地方元素與各類文化的結合。
截至11月14日,共演出235場,累計銷售門票43萬多張,實現門票收入5000余萬元,平均上座率達70%,特別是節假日和周五周六,每晚演出兩場,2662個座位場場爆滿。“印象武隆”推出后,按照張藝謀團隊的說法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竟然沒有“培育期”!
“印象武隆”帶來的綜合效益十分明顯,實現了以文興旅、以文就業、以文富民。
就經濟效益而言,“印象武隆”既是一個旅游產品,也是一個文化產品,但都是消費產品。“印象武隆”增加了消費總量,提高了消費水平,是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印象武隆”改變了過去游客“停留短暫”的現象,通過實施“2420”工程,讓游客多留24小時,為全縣增收20億元。目前,平均每天約有5000人留在武隆,每個人比以往多消費200元,每晚能帶給武隆100萬元的收益。
就旅游效益而言,僅以“五一”小長假為例,全縣接待游客40.8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82億元。上半年在“印象武隆”的拉動下,全縣接待游客793萬人次,游客同比增加13%,實現旅游收入40億元,。同時,“印象武隆”還成為境外游的橋梁。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觀看了“印象武隆”后,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新西蘭的雷蒙杰·布萊格先生欣賞后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展現了武隆人民的生活,他們非常投入,每個人表情都很享受。”
就社會效益而言,“印象武隆”演出團隊30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當地農民,而且還有不少來自汶川地震災區、三峽庫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印象武隆”還帶動當地群眾積極就業,有效地緩解了就業壓力。目前演員平均工資為2500元,主要角色能拿到4000元,遠高于當地務工收入。當地原住民圍繞“印象武隆”做文章,從事餐飲、住宿、土特產銷售、紀念品制作銷售、交通運輸、導游等服務,開發衍生品延伸產業鏈。“印象武隆”的推出,還形成了倒逼機制,進一步完善了旅游設施,提升了景區功能,優化了旅游環境。
二、“印象武隆”的文化啟示
加快文化繁榮發展,必須以地域文化資源條件為基礎,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以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為落腳點,努力實現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武隆積極探索旅游與文化融合,依托國際名導演挖掘地方文化,做大做強旅游文化產業,全力打造成為特色文化產業基地和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啟示之一:以文興旅,創新發展旅游理念
旅游業本質上是一個文化性非常突出的產業,文化發展既給旅游業提供了產品,也給旅游業提供了發展動力,同時也為旅游業提供了一種外向型發展的契機。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旅游和文化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大,旅游和文化成為人們尋求精神生活的一種新的方式。人們更趨向于文化性強、科技水平高、有創意、能參與的旅游項目,可以說,未來旅游業的競爭主要集中于旅游文化的競爭。文化是一種潛在的旅游消費品,深入開發和挖掘旅游文化,通過文化理念的設計,用文化去適應和影響市場,以文興旅,創造競爭優勢。
在旅游發展中,武隆始終關注滿足游客的文化需求,選擇適合的旅游文化理念并貫穿于旅游產品設計、市場定位、包裝廣告、公關形象、促銷服務等旅游營銷過程中。還致力于挖掘出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景點,讓世界知道武隆不僅山川秀美,更有獨特的民間民俗文化。因此,“印象武隆”這張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的名片應運而生。如果說世界自然遺產的積淀為“中國武隆公園”建設提供了絕佳的素材,那么,“印象武隆”的文化內涵則讓“中國武隆公園”更具有生命力。
啟示之二:以項目為載體,創新旅游文化發展
項目是文化的載體,沒有具體的項目,旅游文化就缺少支撐,旅游文化就是鏡中月、水是花,就會成為空談。要以旅游文化品牌項目和精品工程開發為重點,集聚社會資金,運用高科技手段,集中力量創作和建設旅游文化精品項目工程。
一是市場運作,實現強強聯合。武隆縣克服財政實力有限的影響,通過組建印象武隆發展有限公司,策劃包裝項目,走市場運作之路。對項目的成本,市場前景等進行深入分析,爭取銀行支持,破解融資難題,僅用7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印象武隆”的建設任務,創造了印象劇場建設的新記錄。在發展文化項目上,武隆富有的是絕佳旅游資源和特有的地方文化,最缺乏的是高水準的策劃大師,通過北京觀印象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出藝術創意,武隆印象公司出資并負責經營管理的方式進行合作,實現了資源的優化組合。
二是樹立大旅游文化產業的觀念。大產業視角是旅游文化產業規劃和設計的核心理念,僅僅把旅游文化產業定位在大眾文化的觀賞上,或僅僅只是把它當作宣傳文化部門的事,都是不明智和短視的,都有可能貽誤旅游文化產業事業的發展。武隆有豐富的資源和巨大的市場,加之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發展旅游文化產業具有廣闊的前景。旅游文化業的發展既包括產品、市場、目的地建設,也包括生產要素、產業要素、服務要素的完善。旅游文化產業規劃應立足市場,立足資源,保障供給,提高質量,培育不同功能、不同類型的旅游文化產業聚集區,在綜合協調、市場運作、突出特色、完善配套的基礎上,發揮功能全面、綜合性強、關聯度高的作用,提升武隆旅游的競爭力和綜合實力。
三是借力發揮效益。武隆在發展旅游過程中,堅持走借力發展之路,并取得了很大成功。借力名人聚焦效應,從2005年開始,武隆一直與張藝謀保持緊密聯系,得到了旅游界和廣大新聞媒體的密切關注。2010年2月動工后,更是未演先火,得了廣大新聞媒體的密切關注。截止目前,通過百度搜索“印象武隆”相關的新聞達1400余篇,相關的網頁992000個。借力世界遺產品牌,在選址上,將“印象武隆”劇場建在了世界自然遺產——天生三橋的外圍。在前期營銷上,推出了看“印象武隆”送天生三橋景區門票,借助世界自然遺產這一品牌優勢,印象武隆很快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自啟動“印象武隆”建設以來,武隆縣一直致力宣傳推介“印象武隆”,先后被授予了“重慶市十二五文化產業規劃項目”、“重慶市最具觀賞價值的旅游文化項目”和“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等稱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啟示之三:結合地域特色,創新旅游文化表現形式
俗話說,內容是決定成敗的根本,越是本土的,越是世界的,越有生命力。地域文化是塑造旅游文化的靈魂。地域文化的優勢決定旅游文化的特色。同時,旅游文化的靈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內涵之中。地域文化與旅游文化共同發展,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推動文化與旅游的融合,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發展強勢尤其需要文化創意。所以,以演藝娛樂業與旅游產業有機結合的“印象武隆”,更加關注藝術表達及創意,將其成功打造有影響力、高收益的文化旅游演藝精品。
武隆把“印象武隆”定位為自然與文化的結合。充分地挖掘地域文化,以厚重的文化底蘊給世人展示了“不一樣的印象、不一樣的武隆”。例如“川江號子”、哭嫁、滑竿、麻辣火鍋等都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文化旅游的打造中,武隆十分注重自然遺產保護,喀斯特風貌是武隆人民永恒的財富。在此理念下,“印象武隆”以山、水、林為舞臺背景,通過精致的舞美、本真的音樂、美幻的燈光,將以“川江號子”為主題的地方民俗,與“棒棒兒”、“麻辣火鍋”等最具重慶特色的人文元素相融合,藝術再現了川渝地區獨特的“號子”風俗,展現了巴渝地區恢弘壯闊的地理風貌和重慶人民堅忍不拔、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樂觀豁達的精神品質。
在表現形式上,武隆還十分注重包裝旅游文化形象。“印象武隆”是武隆乃至全重慶市近年來不可多得的本土節目,我們要繼續把它做大做強做精。要充分地整合資源,把“印象武隆”與武隆名牌景點——天生三橋景區、仙女山景區等聯合促銷,讓人們游武隆山水必看印象武隆,看印象武隆必游武隆山水,通過與各大媒體合作,設計出震撼人心的宣傳語,吸引八方來客。例如,“自然的遺產、世界的武隆”,“不一樣的印象、不一樣的武隆”,“觀印象、聽川江”等,積極宣傳造勢,不斷地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
啟示之四:善于土洋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人才是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最積極的因素,也是項目得以成功運作的關鍵。離開項目,單純談人才引進,可能會成為“空紙約定”。“印象武隆”采取了多種舉措引進人才。一是擁有一流的導演團隊。“印象武隆”創意團隊由張藝謀任藝術顧問,王潮歌、樊躍以及北京觀印象公司派出的30多名導演組成了導演組,連續14月常駐武隆進行編排,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廣大演員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僅是對藝術的崇高追求,更多的是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二是精挑細選的核心演員。主唱、口技、舞蹈等主要演員均從藝術院校、少數民族等地區引進。以演員袁枚為例,2007年獲得華人藝術風典大賽美聲組金獎,2009和2010年連續兩次獲得第五屆、第六屆青年中韓交流賽金獎。三是培養原生態的群眾演員。重視發現和培養扎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鼓勵和扶持群眾中涌現出的各類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動積極分子,促進他們健康成長、發揮作用。除了幾位主演外,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長的武隆人,他們以前是鄉村樂隊成員,歌舞廳老板,樂隊鼓手,還有高考落榜生,他們血管里流淌著藝術細胞,通過培訓,也成為了張藝謀的印象武隆的主角。多層次的人才體系,確保了“印象武隆”具有全國一流的獨特創意、撥動心弦的完美展現、氣勢恢弘的宏大場面,受到觀眾的厚愛。四是建立高效合理的績效管理機制。
啟示之五:立足文化事業,展望文化產業
“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文化事業具有公益性質和精神特征,文化產業具有經濟性質與物質特征,但它們的終極目的卻是相同的,都肩負社會責任。除去責任,文化就會只剩下一個空殼,其經濟價值也會消失殆盡。“印象武隆”通過經濟法則和商業手段而對人實現審美享受與精神提升,促進社會風氣的淳化和文明的積累。
在文化旅游富民的武隆實踐中,堅持用市場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機制開發地域文化資源。第一,要實施重點項目戰略。通過重點項目的帶動,做大做強武隆文化產業龍頭,培育壯大主導文化產業。“印象武隆”是武隆傾力打造的大型旅游文化產業項目,需要雄厚的資金后盾。武隆國有獨資企業武隆喀斯特旅游有限公司,為“印象武隆”的成功演出簽訂了合作伙伴,全面統籌了整個演出的運作,增強了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第二,要鼓勵民營資本投資。要保護好、引導好民營資本投資旅游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培育一批重點民營文化企業,積極促進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產業群。第三,要強化品牌塑造意識。武隆將把“印象武隆”中的特色文化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報,爭取成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形成武隆獨特的世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