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山景區自1995年對外開放以來,迅速以其鐘靈毓秀的奇峰異石、莽莽蒼蒼的無邊林海、寬闊坦蕩的翠綠草甸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成為人們春來觀景賞花,仲夏納涼避暑,金秋休閑暢游,冬季賞雪玩雪的樂園。特別是繼天生三橋、芙蓉洞、后坪菁口天坑“申遺”成功后,全縣實施旅游“大宣傳、大營銷、大投入”行動,前往仙女山景區游覽度假的客人成倍增加,景區人氣出現空前繁榮興旺的局面。
面對仙女山景區目前“繁華”的狀況,我們若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它,用高的標準衡量它,從競爭形勢分析它,一些深層次存在的問題與全縣上下眾志成城將其創建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這些問題表現在:不少游客千里迢迢來到仙女山,坐著觀光小火車圍著大草原走一圈,參觀一兩個景點后就覺得沒有什么游玩的價值了;自駕游客人也是作觀賞游的多,到此休閑游、體驗游、度假游的少。大多數游客停留的時間非常之短,多為一天半天,朝進晚出,可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造成許多客人產生“來此一次足矣”的念頭。
究其這種原因,筆者認為,主要緣于整個景區缺乏文化的支撐,特色不明顯,無法具備強大的磁場效應。
自古以來,文化被視為旅游的靈魂。人們笑稱“沒有文化的旅游是盲流”很有道理的。因為人們離家旅行游覽或到向往的目的地休閑度假,都是在崇拜遠方世界心理的驅使下,懷著對異鄉名山大川、地域民情風俗和奇特美食佳肴等美好幢憬,高高興興奔目標而去的。如果游客來到他們慕名的、向往的目的地,呈現眼前的只是一些有形的山川景物,卻無法獲取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地域風情等方面的知識和樂趣,自然會產生很大的失落感。
吸引廣大游客,深度占領旅游市場,發展壯大旅游經濟,是旅游業的終極目標。要想改變目前缺乏文化支撐的現狀,筆者認為應解決好廣大游客“游仙女山”、“品仙女山”、“玩仙女山”、“迷仙女山”、“戀仙女山”,再帶著極大興趣“留仙女山”的問題。
為了實現創建仙女山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目標,推動“中國武隆公園”建設,打造好獨具特色的“魅力文化公園”,筆者認為要深度挖掘好仙女山景區的文化內涵、以增強旅游文化魅力,形成獨一無二的個性化品牌,才是其最佳出路。
下面談談我的一些感受和建議:
一、仙女山景區究竟有沒有文化底蘊?
據筆者多年對武隆民間鄉土文化資料的搶救、搜集、整理和研究,我認為,仙女山景區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底蘊,其表現在:一是代表武隆總體文化內涵的“龍文化”在此根深厚實;二是景區“佛教文化”根深葉茂,在民間有著堅厚的基礎;三是以四川二路紅軍游擊隊為主的“紅色文化”在景區有深遠影響,至今仍被廣為傳頌;四是以天生三橋、白果地縫、仙女石為代表的“喀斯特地質文化”十分突出,神形兼備;五是“神山仙女文化”源遠流長,至善至美;六是“地域風情文化”彰顯出個性特色,有的甚至是重慶罕見全國少有;七是“植(藥)物文化”熠熠閃光,蘊含著反映美德孝道等感人至深的傳說故事;八是地方特色美食品種眾多,“美食文化”絢麗奪目。
二、景區內究竟有沒有存在各種文化的客觀載體?
筆者認為,仙女山景區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蘊涵著豐富的文化,閃耀著文化的光澤,是突顯地域特色文化的生動亮點。比如,承載龍文化的有“接龍山”、“五龍崖”、“七孔龍洞”、“雙龍洞”、“盤龍山”、“活龍口”等景點;蘊含佛教文化的有“和尚崖”、“臥佛崖”、“菩薩坨”、“九粑樹”、石梁子“神樹”等景點景物;體現革命紅色文化的有“雙河場二路紅軍指揮部”、“紅軍墳”、“紅籽廠”、“杜鵑嶺”及《春風草》一批革命景點、紅軍文物和紅軍歌謠等;彰顯喀斯特文化的有“天生三橋”、“龍水峽地縫”、“中石院”、“下石院”等景點;洋溢著濃郁特色的風情文化民俗有以奇趣無窮的、山鄉農耕文化、屠工文化為核心的“仙山刨豬節”、薅打鬧草唱打鬧歌的“農事勞動”、反映仙女蕨根粉制作過程的“歡樂打蕨場”等習俗;歌頌仙女牛娃愛情故事的有“鷹嘴崖登天神梯”、“仙女湖”、“夫妻樹”、“寶瓶飛泉”、“金秋葵花海”等景點景物;體現地方美食文化的有“仙山系列野菜宴”、“仙山系列風味小吃”等等。
三、如何將仙女山景區地域文化與旅游聯姻,打造成具有個性化、特色鮮明、魅力無窮的旅游文化?
筆者建議,打造仙女山景區旅游文化,一是縣里有關部門要建立健全機制,統一領導指揮,由仙女山景區管委會和喀斯特旅游公司牽頭組織力量實施;二是組織力量搜集整理有關仙女山景區的各種文字資料,寫出重點景點的情況介紹和傳說故事;三是在精心規劃設計旅游線路后,寫出旅游文化含量較重的、以景點為節點的高質量的《導游詞》;四是在楊叉嶺以上選擇緊靠旅游公路的適當場地,打造若干處具有仙女山地域風情特色的原生態“莊園”,作為展示具有濃郁地域風情的、以奇趣無窮山鄉屠工文化為核心的“仙山刨豬節”場所;開辟包谷林地(可用橡膠制品代替),展示薅打鬧草唱打鬧歌的農事勞動地塊;開辟“歡樂打蕨歌舞場”地,展示蕨根粉制作過程,吸引游客參與其中,感受仙女山獨特的勞動文化;五是編輯出版一套圖文并茂的《仙女山之旅》的旅游資料,供游客選購,或作為贈品送給游客;六是邀請著名作家創作有關反映仙女山風土人情的影片或電視劇投入拍攝;七是邀請有關專家策劃包裝,增加每年節慶活動項目,除堅持舉辦原有的“冰雪童話節”、“森林旅游節”外,還可以推出“仙山覓佛拜佛節”、“休閑避暑讀書節”、“老年休閑養生節”、“仙女牛娃相親節”、“情侶牽手葵花節”、“尋歡覓趣刨豬節”等;七是每年舉辦一次美食文化節,讓游客品嘗各種當地美食,了解有關美食傳說故事,在感受美食文化中喜愛上各種食品;八是將仙女山地域風情編創成精干的民俗節目,讓縣仙女山歌舞團和一些有實力的民間演出團隊在游客接待中心、仙女山鎮劇場演出,展示具有特色魅力的仙女山文化。
四、展望與期待
增強文化內涵,形成特色魅力,是弘揚仙女山景區旅游文化,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一項重要舉措。要走好這條路,并將它落到實處,需要縣委、縣政府領導和有關部門從解決認識、增加投入、逐步推進、做好工作上下功夫,花力氣。我堅信,只要各級各部門大力發揚“敢想敢干、實干快干”的武隆精神,在建設“中國武隆公園”,特別是打造獨具特色的“魅力文化公園”中,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干前人沒干過的事,一定會實現把仙女山早日創建成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