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近日,人民日報第七版迎接黨的十八大特刊刊登文章《讓城市變強、產業變新、生態變好、人民變富——開拓創新明思路 轉型升級謀發展》,文中對武隆走綠色生態之路,加速武隆旅游崛起作了詳細闡述,現將文章摘錄于后。
仙女山大草原
城市變強、產業變新、生態變好、人民變富。開拓創新明思路,轉型升級謀發展,如今已成為重慶各區縣、各行業的自覺行動,成為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提升科學發展新境界的最強勁動力。
自6月23日“2012仙女山草原露營激情之夏”活動開幕以來,武隆喀斯特旅游(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任良生基本沒休過周末,“我們推出了10多個主題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來此觀光旅游,消夏避暑。”
“凡來到武隆者,無不為我們豐富的旅游資源而驚嘆。”任良生娓娓道來:在不到1公里距離之內,天生三橋組成“世界最大的天生橋群”;芙蓉洞被譽為“洞穴科學博物館”;武隆地縫、后坪天坑、天星豎井群,一聽名字就讓人震撼;芙蓉江、芙蓉湖、仙女山、白馬山原始森林,說出口就令人心神往之。
可這么豐富的旅游資源從沉睡中蘇醒過來,武隆從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發展成知名旅游大縣,還是近10年的事情。2003年起,武隆確定了以生態旅游為主導產業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路子。2007年,“重慶武隆喀斯特”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項目組成部分,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同年9月,政府出資成立喀斯特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對全縣旅游資源進行整體規劃、開發、保護與管理。
“我們著力做大、做強、做精旅游。”任良生說,建設上強力推進,提檔升級,仙女山旅游度假區規劃15平方公里范圍內正陸續建起近30個四星級以上賓館;保護上毫不含糊,為保護喀斯特地貌設立的環境監測系統覆蓋全景區;營銷上全力以赴,對國內城市進行“點對點”宣傳營銷,并逐步向海外延伸……今年4月,武隆與國內頂尖創作團隊聯手打造的大型實景演出《印象武隆》正式公演,截至8月8日,累計演出128場,觀眾達25萬人次。
旅游熱了,生態好了,生活富了。目前武隆全縣以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收入占GDP比重已達到48.6%,涉旅農戶1.2萬戶,占勞動力總數的20.1%。2012年1—6月接待游客745.5萬人次,旅游收入36.9億元。
自然的遺產,世界的武隆。武隆縣提出,要把全縣2901平方公里縣域全境作為整體來打造,建設一個生態得到最大保護、景觀得到充分展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國武隆公園”。“這不僅將使武隆旅游業產生質的飛躍,而且將使全縣群眾長期受益。”任良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