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梁上的城
從唐朝游來的“所見魚”,背負隸書的墨語,在涪陵聽景。
窮途清朝的“雙鯉魚”,口叨蓮花,唇噙萱草,在涪陵聽景。
聽心上的煙雨。在時間的金鉤上,十八尾石魚,水文的石鱗,書法的筆鋒,三萬余言一百六十段石刻的尖利,一千二百年里七十二個枯水的年份,奔流著“石魚出水兆豐年”的號子,歃血筑城。
筑“國之重在民,民之重在食”的心境,筑“元符庚辰涪翁來”的胸襟,筑“去者已去,來者又來”的矍鑠,在一部白鶴的手書上,單足挺立的幻美,昂首凌空的仙姿,振翅欲飛的神妙,俊逸松屏列翠,徜徉伏波漁笛。鶴鳴九霄,呼風喚雨。
“長江一絕、中國一絕,世界一絕”,這是世界唯一的古代水文站和世界文化遺產水下博物館的唏噓,這是三峽工程雄風浩蕩的遒勁和剛健,這是在我匆匆時光帷幕上的驚詫和蔚然。
湮滅與復興,烏江與長江的熱吻,砥柱在我的昨天和今天。
顛覆與崛起,一枝時間叢林的響箭,穿刺在我的前世和今身。
白鶴梁,我的記憶之城。石魚振鰭的瀲滟,白鶴亮翅的繽紛,靜聽歷史的落花。
點易洞
六年的北宋時光,在涪陵北巖,一聲嗟嘆,鑿巖成洞。
九百余年的燭火,落進《周易》的注釋。人心,猶如隔岸觀火。
北宋大儒程頤,就站在“涪陵名勝”的余暉上,就站在黃庭堅、朱熹、陸游、王士禎的手跡上。點易洞,是長江與烏江一句掏心掏肝的蜜語。
聽風雨蝶振,雷電喑語。文化是文明的點金術,點經如金,也點金如土。點易洞,在人心之上。易,也不易;不易,也易。
碧云亭、致遠亭、鉤深堂、四賢堂已是夏雨秋露,在繁盛與荒蕪中,明明滅滅。三畏齋、三仙樓、流杯池、北巖書院已是冬雪春花,在凜冽與料峭里,隱隱約約。坍塌的贗品,蝕落的真跡,在歲月的耳語里,春和景明。
人心若錢倉,點易洞總被功名利祿擠走。
人心若枯井,點易洞總被閑云野鶴招回。
人心若清泉,點易洞總被萬紫千紅陶醉。
點易洞,一葉人心的扁舟,穿行在烏江與長江的掌心。
816軍工洞
在這里,對于1967年,我所有的想象狂飆如瀾。
在這里,對于1984年,我所有的澎湃揮汗如雨。
2004年,歷史撤掉一道防火墻,敞開六萬工程兵塵封的青春,殷殷如血。
2010年,十七年鋼筋水泥融筑的極度絕密,從涪陵旅游景區的播報里,水落石出。
2015年,在洞壁艷紅如火的標語上,我遭遇眾志成城的心聲:
“革命戰士是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流淌在血液里的豪邁,忠誠無比;
“一不為名,二不為利”,飄揚在心頭上的崇高,燦爛無比;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烙印在骨頭上的誓言,英勇無比。
816軍工洞——中國地下核工廠、世界第一大人工洞體,可以抵抗100萬噸TNT當量氫彈空中爆炸,可以抗御八級地震。從洞體掘出的石渣,可以筑成1500公里一米見方的石墻。這是靜默了四十年的人間奇跡。
洞里洞外,日升日落的尋常,匍匐歷史與現實的藤蔓。
地下地上,月圓月缺的安寧,都是昨天與今天的諾言。
在涪陵白濤鎮,在山媚水澈的烏江之濱,我聽816軍工洞的故事,一個冬天的童話,訴說著春天般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