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
啟教寺大佛
眾神
獨秀 本版圖片由任恒權提供
身居喧囂的城市,擁擠的人潮,難堪的交通。每每站在高聳林立的辦公大樓,透著玻璃遙望燈火交映的城市盡頭,猛然間,你是否也想“逃離”紛繁,滿心充滿對寧靜的憧憬和渴望。
嘗試一次別樣的鄉村之旅吧!親臨自然,心貼心,享受愜意時光。
前往武隆縣白云鄉之前,只知道S型的盤山公路之顛簸,有著無盡傳說與遐想,奇特的喀斯特地貌親臨其間,滿眼的“情”與“景”,勾起我無限興致,看來這注定是一趟回歸自然的旅程!
盤山公路 左搖右晃嗨起來
本著“上車睡覺,下車照相”的專業精神,車行駛在油亮亮的瀝青大道上,“昏昏欲睡”代替了行程中的“多樣言語”,睜開惺惺睡眼,卻是一番別樣風光。
一覺醒來,已是行至烏江河畔、群山環抱腳下。心頭那小興奮兒勁再也按捺不住,烏江兩畔的秀麗風光、一汪碧水,忍不住要夸一夸這烏江的“天生麗質”。沿江而行,兩岸青山環抱,烏江儼然一條玉帶仰臥其中。沿江走完,開始盤山公路之旅,司機帶著我們開始左右搖晃嗨起來,沿途的風景依然如此精致,出現的農田,每一梯都銜接得恰到好處,關鍵是當日半山云霧繚繞,制造出眾多美輪美奐的效果,朦朧中的美也如此動人,引得車上的我們,雖經受著S型彎道的煎熬,也要非常鎮靜地擺好Pose留下美好的瞬間,即使是焦距不準,也可以事后回味一下。忘了告訴你們沿途“悠閑”氣氛,帶著閑情逸致的貓、狗,圈養的豬、牛都光臨車道,對滿道飛馳的車輛視如無睹,唱著各自的小調往前踱步,以至于我們領略了司機高超的“老剎車”技術。
更讓人興奮的還在后面,司機在盤山公路上照樣加足馬力,越跑越歡,車上的我們,“舞蹈”姿勢自然是越發怪異,嗨得更起勁,在這頻繁的姿勢變換過程中向白云鄉進軍。
白云啟教寺 千年寺廟藏鄉野
白云鄉有座啟教寺?在開始的旅途中我還真的不知道,特意拜訪了當地有名望的皈依弟子楊仁權老人,從他那里我們才知道啟教寺位于海拔約1000米左右的白云山上,在該鄉紅色村楊叉槽組省道水(江)白(馬)線公路北側半山腰,有善男信女自建寬4米、長800米的泥石道路與主干道相接,因始建于唐朝的啟教寺寺廟而得名,歷史上廟宇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現存占地面積300余平方米。
清晨十時許,一行人驅車沿著鄉間小道轉了不一會兒就到了啟教寺山腳下,踏著羊腸小道穿梭于山野之中,淡淡的泥土氣息沁人心脾。踏著旋轉而上的青石板,讓我的心一下子歸于寧靜,靜得只剩下同行者的呼吸聲,生怕一不小心撕裂了這張優美畫卷。
推門而入,已然可見信徒朝拜的香火甚旺。寺廟按東西上下方位依山順勢而建,最高處為玉皇殿,最低為十三殿,普陀巖、土地、山王廟、獅子壩、念經堂皆列其中。玉皇、王母、佛祖、千手觀音、送子娘娘、劉備、關羽、張飛、魯班、趙巧、十大閻羅等,雖系木雕泥塑,卻栩栩如生。每逢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會,貴州、涪陵、南川等地近2萬余人前來求佛保平安。藏在鄉野中的千年寺廟,盡管歲月更疊,歷史原貌不復存在,然而殘留下的斷壁殘垣中,你仍然可以呼吸、觸摸到沉淀的歷史文化底蘊。
年過七旬老人 陪伴寺廟七十余載
關于啟教寺的來歷,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唐朝年間,南川縣有個姓啟的大紳年近花甲才生了一個兒子。不料天有不測風云,十歲的愛子突患疾病險些一命歸西。一個衣著破爛的老叫化婆知情后,從懷中摸出一顆散發著臭氣的丸子放進小少爺口中,不一會兒少爺就睜開眼滿院跑。為了還愿,啟老爺決定就將房子建在大朝,請來匠人做房,柱子立好大梁搭上后已是傍晩,第二天早上匠人去釘桷子,發現立好的柱搭好的梁已不翼而飛,掌墨師叫大家分頭去找,才發現在后來建啟教寺的地方,柱子和大梁仍照原樣向著東方立好的。啟老爺頓時悟到:面容慈祥和善的叫化婆一定是觀音菩薩,柱子和大梁是菩薩派來黃金大力士移到了該建的地方,啟老爺出重金修建了金碧輝煌、巍峨壯觀的寺廟,取名“白云山啟教寺”。
寺廟的旁邊,有一個未上閂的門,門上還掛著把鎖,證明里面有人,叫了聲,有人應。院門開了,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出現在我們眼前。老人姓楊,今年70有余,笑盈盈的臉上皮膚光潔。他是皈依弟子,一行共7人,他已在這座寺廟守了20余年。
寺廟坐擁“九龍口”之美稱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真命天子一心想再造一座新的皇城,每年都要到民間巡訪游玩。有一年微服私訪至武隆縣白云山啟教寺所在地,在白云山頂峰飽覽奇景,細數山脈,數來數去卻只有八條龍,數不出第九條龍來(山脈比代龍的稱號)。直到巡訪結束后回到皇城,才想起他自己就是一條龍(以前皇帝都稱龍體),恍然大悟后命人再次到訪白云山時,那里已經修起一座寺廟了,只能后悔自己當時太糊涂。后來,當地人就把這個地方叫做“九龍口”,啟教寺也就座落在山脊的九條山口之上。行走觀賞之中,無論你轉身于哪個方向,都能遠眺依勢環繞而出的山脊,呵護著飽經滄桑的寺廟,讓人總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
延綿的石林 喀斯特地貌的神奇寵兒
帶著啟教寺的信仰,車輪繼續前行,偶爾可以聽到幾聲雞鳴犬吠,也不時地看見煙囪里冒出的裊裊炊煙。沿途偶遇的方塘,碧水蕩漾,清澈見底,不覺讓人聯想到朱熹的那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又是盤旋而上,仰望山頂,沿途成片五彩繽紛的畫面映入眼簾,紅的、黃的、綠的……層疊相間、此起彼伏,叫不出名的樹木向著山頂延綿而去,演繹得如此天衣無縫,渾然天成!
行至白云石林,50多畝天然成片石林隱藏在灌木叢中,隨著山脈延伸而去,典型的喀斯特溶巖地貌。遠處望去,整個石林形狀如原子彈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從平原地緩緩而上,各種姿態的石頭隨著地勢的變換而變化,奇石參差,峰巒千姿百態,巧奪天工,有的獨立成景,有的縱橫交錯,連成一片,悠悠薄霧妖嬈其中,詭異、神秘,讓人充滿遐想……
踏進石林之初,腳下踩著厚厚的落葉,多了一份別于其他石林的溫柔感。進入便可見一頭向前奔跑卻掉轉頭驚恐地盯著對面一把巨大石扇和石海螺的健壯石獅。相傳有頭成精的雄獅到處襲擊人畜,群眾苦不甘言,卻無可奈何,恰逢活佛濟公云游至此,便求其除害,濟公用海螺仿母獅發情的聲音,引出雄獅,用扇子將正轉身逃跑的雄獅化作石獅,但知道獅子已成精,恐自己離去又復活,于是將扇子和海螺化成石扇、石海螺將其永遠鎮住。
剛想邁步繼續前行,健壯的石獅旁,一蹲雙腳盤坐、雙手合攏、面帶微笑的南極仙翁目視著一個高達數丈、頂寬十數米、底部幾米的巨大倒立石,仿佛在爭比靜心、禪性;一對為躲避包辦婚姻的兩個年輕人,相守著愛情,逃到林中。因想著父母的養育之情,每天傍晚時分總是朝著家的方向祈禱、思念。盡收眼底之時,不僅驚奇大自然渾厚的功力,也感嘆世人對不同生活信念的執著追求!
順勢而上,讓同行者眼前一亮,大聲尖叫著——那不就是同心結嗎?千萬年的姻緣,為的就是那瞬間的觸碰和相濡以沫、心靈相通的美好時光,最終修得共枕眠。這也正是渴盼愛情降臨者的“純潔圣地”。
踏上山脊遠眺,早就耳聞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石鼓對石牌,干溝水不來。有人震得響,銀子加抬杠抬。”,講的就是此時眼中的轎子山,高達數丈的石牌、巨大的石鼓,因遠看像一頂古代的轎子而得名,當地群眾賦予了神奇的含義。
環掃四周,使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仙翁朝拜、夫妻山、同心結、轎子山……令人稱奇的是:就在這些石柱、石臺上,一些綠色植物在那兒生根、發芽,那生機蓬勃的綠樹、藤蔓或長于石林之巔,或立于石林之下,形成藤石交纏、山、樹、花交相輝映的自然奇觀,充分顯現了他們頑強的生命力。
暮色降臨,在這里,時光緩緩止住腳步。我們常常羨慕古人深居山野的閑情,身處喧囂的我們真想求一份淡然于寧靜,而往往不得。孔明曾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們若要在現世繁華之中,求得內心的淡然,要么走出壓力,走進自然;要么摒除雜念,心外無物,于繁華中亦可求得一份淡然。
白云山中風光秀麗,民風淳樸,步步有經典,處處皆是畫,是夢開始的地方,也是靜心安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