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簡介
走馬鎮是重慶市九龍坡區的一個鎮子,這里流傳著一種由以"走馬"(趕馬)為職業的人群口頭創作并傳承的民間故事,人們通常將其稱作"走馬故事"。走馬故事起源的確切年代無從稽考,但走馬場建立于明末清初并很快得以興盛,故事應與之同步發展,其產生形成至少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重慶古鎮自古以來都吸引著南來北往的客商,民間故事也得到了創造和交流。位于九龍坡區西部的走馬鎮就有"民間文學之鄉"的美稱。
二、 歷史溯源
走馬鎮在明代中葉就形成集市,在鐵路和公路出現之前,這里是重慶到成都的大道上的一個驛站,又因西臨壁山,南接江津,號稱"一腳踏三縣"。舊時,從重慶出發到走馬已是人馬困乏,于是,人民都選擇在走馬住宿,各路客人便交流著旅途的見聞和故事,久而久之,就融進了當地的記憶中。山歌故事、野史趣聞代代口耳相傳,造就了今日的"民間故事之鄉",在這里,還舉行一年一度的露天故事會。
最有名的是"中國十大民間故事家"之一的魏顯德老人,他14歲開始隨父親流浪賣藝,22歲時已能講述5000多個民間故事。解放后,他回到老家務農,此后他在心里進行整理,保留了1500多個具有巴渝文化色彩的故事。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調查"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時,首次授予包括他在內的10位藝人為"中國民間故事家",這些人中,魏顯德以能講述1500多個故事排名第一。他和胞弟魏顯發,每人都可以講千則以上的民間故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稱為"中國的格林兄弟"。他們講述的故事已經出了書。此外,還有許多能講五百則民間故事以上的民間故事家。 由此可見,重慶地區古鎮有著豐富的民間故事資源,承載著厚重的民間文化。
走馬鎮民間故事內容豐富,類型多樣,數量巨大,講述者眾。主要包括神話仙話、風物傳說、動植物傳說、民俗傳說、生活故事等。這些類型故事的內容十分廣泛,蘊藏的文化信息厚重,諸如對巴人圖騰龍蛇的傳說,乃古代巴文化的重要遺存。20世紀80年代編纂"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時,已采錄到民間故事目錄達10,915個,記錄完成數達9,714則,記錄民間歌謠3,000余首、諺語4,000余條,歇后語、俗語等4,000余條。全鎮民間故事家共316人,其中能講1000則故事的有2人,能講500至1000則的有3人,能講200至500則的有10人。
三、 走馬民間故事的特點
1、蘊藏著獨特的文化信息
走馬民間故事內容龐雜、類型多樣,除了民間傳說故事的一般類型,如神話仙話、風物傳說、動植物傳說、民俗傳說和生活故事等外,還蘊藏著獨特的文化信息,諸如巴人圖騰龍蛇的傳說等。作為古代巴文化的重要遺存,這類故事的數量相當大。
2、 述時機和場合的多樣性
3、 故事構成的多源性
4、 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共存性等特征。
四、傳承價值
1990年,走馬鎮被重慶市文化局命名為"民間文學之鄉";1992年,工農村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故事村";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授予魏顯德"中國民間故事家"稱號(全國共10人)。
目前,走馬故事面臨嚴重危機,主要問題在于傳承乏人。搶救、保護走馬故事,不僅可以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而且能夠為人類學、文化學、宗教學、民族學和方言學等多種學科提供研究資料。
在西部,正因為發展比沿海慢,保留下來的民俗和傳統文化方面的東西才會更多。走馬鎮,九龍坡區對這項工作非常積極而且卓有成效,實在很難得。它對社會人類學、文化學、宗教學、民族學、方言學等多種學科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