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3兵團11軍、12軍為主力,10月25日進軍川黔后,一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擊宋希濂集團,11月11日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一舉擊潰咸豐守敵。宋部驚慌失措,急忙收縮兵力,企圖南移黔江、彭水、龔灘一帶憑借險要的地勢和烏江天險組織抵抗。為了迅速追擊逃竄的敵人,11軍32師輕裝前進,部隊晝夜兼程,跋山涉水,冒雨前進,17日主力在郁山鎮(zhèn)、保家樓附近,殲滅了敵軍第263師殘部。20日,11軍、12軍主力部隊從彭水高谷渡過烏江,追擊敵軍,下午在羅卜埡與敵軍第2軍第9師殘敵展開了激烈的戰(zhàn)斗,我解放軍以各個擊破的辦法,打垮敵人一個團的兵力。21日,解放軍沿川湘公路追擊,直攻至武隆境內(nèi)江口上街后面的高山上,沿烏江南岸來的解放軍,也同時從江口上街左側進攻。敵軍見解放軍勢不可擋,放火燒掉渡船、浮橋和下街民房狼狽逃竄,解放軍很快占領江口場。
11月19日,解放軍四野47軍141師(代號綏遠三支隊),由彭水沿烏江東岸西進,從滄溝進入武隆境內(nèi)在龍壩黃荊樹遇敵交戰(zhàn),21日敵軍打不過只好退至火爐木水槽、土地坳一帶布防負隅頑抗,在武隆地下黨的幫助下,采取迂回夾擊的戰(zhàn)術打敗了敵軍,在中嘴的關山坡殲敵一個團,俘敵300多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于1949年11月19日、20日、21日,先后擊敗羅卜埡、江口場、土地坳敵軍后,駐守武隆縣城的國民黨軍隊,潰退時為了阻止解放軍進縣城,以“不給共軍留下一粒糧食,一根木頭”為口號,實行燒光、搶光政策,一把火把武隆縣城燒成一片廢墟,向白馬山逃竄。21日解放軍進入縣城,分兵兩部,一部繼續(xù)追擊逃軍,一部留下來幫助縣城居民滅火濟民,武隆縣城解放。
國民黨軍隊從武隆縣城逃離后,迅速退至白馬山上,占領有利地形,加緊修筑工事,企圖憑借白馬山上的天險阻止解放軍前進。解放軍在解放江口的同時,進至火爐的47軍141師解放軍兵分兩路,一路追殲逃向武隆的潰軍,與攻下江口直插武隆的友鄰部隊會合。一路沿大堂路進至白果鋪,經(jīng)“小巖門”下土坎,與迎接解放大軍的地下黨接上頭,找好向?qū)Ф蛇^烏江。解放軍在碑埡又兵分成三路,一路由皂角壩上大陸埡,一路由芭蕉窩到石廟,一路由梁子到茶園等搶占白馬山有利地形,控制高點。22日佛曉,在濃霧籠罩下,解放軍向守在白馬山風吹嶺的敵軍開火,接著幾個山頭的槍聲四起、炮聲齊鳴,經(jīng)過猛烈襲擊,解放軍突破了白馬山兩個缺口,將敵軍攔截三段,打垮了萬家營守敵,摧毀了敵軍在白馬山的第一道防線。
22日,敵軍退守白果坪、袁家朝、豹巖一帶緊急布防,羅廣文部隊奉命前來支援,企圖最后守住白馬山挽救敗局。23日晨,解放軍47軍先頭部隊進攻豹巖和茅風巖,占領了白果道班后面遷子墳、水井等四個山嶺。國民黨的潰軍和羅廣文援軍被圍困在袁家槽壩內(nèi),三面受擊,在我解放軍猛烈的打擊下,敵軍722團被迫投降。其余敗軍拼命逃跑,在解放軍的追殲下,又打死打傷敵人三、四百人,連破國民黨軍在白馬山的四道防線,占領馬頸子控制了黑大橋。黑大橋是由鐵佛寺進入白馬山的咽喉,兩面高山直聳云霄,中間是深溝獨橋,也是過往車輛和行人的必經(jīng)之處。而馬頸子是黑大橋上面公路的要隘處,是控制黑大橋的制高點。23日,白果坪戰(zhàn)斗打響后,敵援軍從鐵佛寺沿公路妄圖增援白果坪、茅風巖的守敵,剛走到黑大橋就被守在馬頸子的解放軍阻擊,同時,從袁家槽過涼水的解放軍,也順山巖移動到黑大橋上面的巖嘴上,兩軍合擊將敵援軍擊潰,敵軍狼狽地退回鐵佛寺,向南川方向逃竄,馬頸子一帶的敵人,也在黑大橋的戰(zhàn)斗中被消滅。這樣,白馬山――蔣介石層層設防的川東大門防線被我解放軍徹底摧毀。
白馬山戰(zhàn)斗從1949年11月21日開始至23日結束,歷時三天兩夜,擊斃敵人4000余人,俘虜1萬多人,繳獲國民黨軍隊大量的槍支彈藥,解放了蒲板、車盤、涼水、趙家、土坎、羊角、白馬、花園、長坡等10個鄉(xiāng)鎮(zhèn),隨后武隆全境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