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江往北走進土坎鎮,就可以把自己鑲進煙霧彌漫的烏江畫廊。沿江岸順盤山公路往上爬,眼界一點點開闊,最后眺望烏江,收入眼簾的除幾處煙村外,還有巍峨雄渾的白馬山。許多景色都融進生命中來,心與山達成了響應。走過兩處干凈而純凈的村子,山路陡然一轉,翻上蓋坪,一片峻秀的巖色撲面而來,夕陽西下,佛光映現,給人震撼而又敬畏的感覺。
這拔地而起的一線山巖,叫“和尚巖”,是仙女山故事流傳的聚集處,是仙女山人信仰的高度。和尚巖高高聳立,她是山上的山,巖上的巖,周邊人祭拜的神山。腳下一條烏江,背后一座仙女山,跟白馬山遙遙相望。他們在陽光的照耀下顧盼,在煙霞的匯合處交流。巖左邊是雙河鄉,右邊是仙女山鎮,一條旅游大道如飄帶一般,輕輕從和尚巖前飄過,串連起許多過往。近兩千米的海拔,讓整座山顯得渾厚深沉、氣勢磅礴。
坐在山前的石頭上,看奇峰列陣、異樹開花,品峰巒起伏的獨特風景,賞云海翻騰的壯美風光,我跟和尚巖交談起來。江和路都在他前面,拉纖的號聲匍匐著爬上土坎鎮的灘,背鹽的號聲匍匐著爬上峽門口的崖,古道上的馬蹄聲踏過仙女山的記憶,祖輩們的汗水就會從云朵里灑下,我們的心也就變得滋潤潮濕。和尚巖見證著烏江的潮起潮落,見證著大唐路的繁盛衰敗,用一顆佛心誦讀著風云,靜靜地看著歷史變遷。
細讀相依相靠的村莊,這是一片有故事的山巖。在晴與雨里,在來與去里,和尚巖堅定不移,一切的過往讓他處變不驚。我敬畏地望著他,內心的交流如風吹過樹林,許多想象都淋漓盡致。山下就是清水村,一汪泉蕩盡塵埃,纖塵不染,如和尚凈下的塵根,安靜而又柔軟地流淌著。有村民說,原來的和尚對仙女起了愛心,便甘愿化為一片巖石終身守護。又有村民說,在漲水月份,洪水在烏江肆虐,上天看到百姓遭殃,就讓和尚在小巖門外的山上念經,為烏江兩岸的百姓祈福。還有村民說,和尚巖是公山,與之相對的便是烏江南岸大婁山深處的母山,他們原來是一對戀人,后來王母玉簪劃烏江,他們從此夫妻相離,隔江相望。更有村民說,扯船子下江,勤勞的妻子為一家人生活,上山打柴摔巖了,男人愧疚便去巖上當了和尚……
故事發生在日出日落、月圓月缺里,記載在和尚巖斑駁的巖色上。一座山巖傾聽烏江,猶如一個男人坐下來聽一個女人傾訴,他找到了情感的居所。走近和尚巖,端詳巖石的形狀。仙女山因“仙女石”而得名,仙女石兩尊高一尊低,高的兩根石柱酷似冰清玉潔、翩翩起舞的仙女,一尊矮小的石柱生在旁側,稱為“拴馬石”。和尚巖生猛巨大,心無旁騖地守護著這片心靈的家園。來到仙女石旁,可在石崖頂上的“仙女閣”小憩,還可在此放眼長天,飽覽四周秀色,聽風在山頂上奔跑,云在峰巒上吟哦。云霧繚繞,整座仙女山形成了一個謎。和尚巖,便由許多峰巒布置成了一個謎局。
故事在謎局中,我在局外。天崖山角,自然寬廣而博愛。在這片奇峰羅列的巖石上,風雨雕琢巖石,演繹出幾出戲,其中最具代表的有和尚守山、文臣拜山、唐僧師徒西游取經、七仙姐妹云中漫舞。大風吹不老門前的風景,和尚巖永遠為村里人守護。站在山巖前,陽光打在巖上,村莊顯得特別溫暖。山巖高聳,山石各有形狀,有的石頭如靜坐參禪的和尚,雙手合十面朝烏江,把峰底云霧吟誦成滿天云霞;有的如仙人摘星,即使石人錚錚鐵骨頂天立地,但也“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有的如詩仙望月,登臨絕頂眺望蒼穹,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眼里星空璀璨,心中詩篇涌動。
風雨養育出一座山的生氣,故事養育出一座山的靈氣,香火養育出一座山的佛氣。武陵山是一座神山,仙女山充滿仙氣,和尚巖有佛光照耀,我能感應到艱苦環境中人心慈善的光芒。和尚巖是一座具有雄性氣質的山,他似乎在述說,男人活得要像一座大山,再多的風雨洗禮,只能讓他的頭顱更高昂,只能讓他的吶喊更嘹亮,只能讓他的精神更堅韌。我聽老人們說,過去有一烏江秀才沿大唐路赴京趕考,在石梁子遇到餓鬼佬,餓暈在山巖下遇到和尚接濟,最后他功成名就,報了滴水之恩,為和尚們修了座寺廟。滄桑是人生必須經歷的,仙女山一片和尚巖的原色,仍是生活顏色,仍是慈悲本色,仍是生命亮色。
在巖前沉思,一切都是過往。參透了人生,情在心中;參透了生活,愛在心中。自然是強大的,她比文化更能警醒人心。在和尚巖,震起板筋一聲喊,那雄渾的號子就會滾下幾重坡;當喜慶的耍鑼鼓從巖下敲過的時候,那些縈繞不絕的土著音韻勝過天籟。一曲放牛娃的歌,在牛羊們的合唱里,再加上高山流水、巖角飛云、鷹旋兔藏,都混響成愛的旋律。
現在掩埋過去,和尚巖遺忘不了歷史。開放的仙女山敞開懷抱,讓和尚巖擁有了更寬廣的未來。仙山佛巖美若畫,奇峰秀巖,譜就自然的樂章,寫就不朽的詩篇。
再次站在山前,念一聲“阿門”,風在輕輕吹送,心就輕輕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