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泉 王俊杰/攝
田園
紅石溝
在武隆西南部鐵礦鄉境內的大佛崖下,一條迤邐蜿蜒的峽谷藏匿在青峰峻嶺之間,它是一幅雄奇壯美的畫卷,一道萬般錦繡的長廊,這方自然天成的稀世景觀,是近年人們紛紛探奇覓勝的大洞河。
大洞河,是石梁河的一道主要支流。其源發端于白云鄉、鐵礦鄉與南川區交界處的群山之中,一道清江在崇山峻嶺中劈開一條12.5公里的地縫,形成懸崖絕壁的峽谷,一路納山泉小溪,在雄崖峽谷和溶洞里淙淙流淌。兩岸峰巒疊嶂,獨峰奇嶺直刺蒼穹,峽谷兩岸古樹參天,灌木叢中奇花異草一派鮮麗,深深的溶洞尤似一座地下的迷宮。大洞河上中游段屬鐵礦鄉與白云鄉的界河,進入長壩鎮境內后,于一個深峽石穴的底部遁入地下,通過大約3公里的暗河,再現身于地面,然后匯進石梁河。
大洞河以其壯美的自然地理特點,被人們形容為“水似蟠龍走,翡翠掩清波;河是一道峽,峽是一條河”。它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質地貌,由于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經過上億年的地殼運動擠壓出來的原生態峽谷,兩岸峭壁高聳,崖壁上地質紋理十分清晰。山體多在800米以上,谷底最寬處100余米,最窄處不足5米,呈典型的“Y”字型深切峽谷形態。峽谷內森林覆蓋率達85%,平均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米在8萬多個左右,實為一處深山的天然大氧吧。
自古以來,大洞河以一個“洞”字了得,它像一個靦腆清秀的少女,默默含羞地隱匿于莽莽的群山之中和威峻的雄崖之下,多數時間穿行在狹窄的暗洞之內。除當地人熟悉以外,外界對其神秘的芳容知之甚少。直至近年,鐵礦鄉在啟動開發自然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后,這處得天獨厚的景觀才逐漸揭下蒙面多年的神秘面紗,落落大方地展露出令人耀目的嬌艷容顏。
容顏一經展露,大洞河那奇瑰的山川、雄巍的峽谷、神秘的暗河、清澈的溪流、秀麗的峽谷盆地,有如九寨溝般的石田地質奇觀,以其無窮的魅力迅速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客人來此參觀游覽,覓奇攬勝。
有人把大洞河比喻成一個錦繡畫廊,倒不如形容它是一道水墨峽谷更為貼切。
多情的大自然,時刻不忘給大洞河進行裝扮,衍生出一個個壯美秀麗的景象,那春來河床兩岸盛開的鮮花,夏日四處綠蔭叢中的鶯飛蝶舞,秋夜峽谷上空懸掛的清月,冬天林梢崖畔覆蓋的白雪,雨后初霽呈現的一道道彩虹,清晨山間薄霧迷蒙中婆娑的樹影……都是一幅幅瑰麗多姿的畫面,都是令人感嘆不已的藝術珍品。
若果把這些景致再加放大,更會讓人們欣賞到大洞河魅力無窮的迷人景象。
冬去春至,大洞河立即從殘冬暗淡的景色里抖擻起精神,瞬間變為嬌艷嫵媚起來。山青了,草綠了,水旺了,各種各樣蓬蓬勃勃的山花次第開放,一派姹紫嫣紅。在河谷的寬敞處,農民種的油菜田一片耀眼的金黃。淅淅春雨過后,溪流兩旁的林間草地有霧氣氤氳升騰,朦朦朧朧涌動翻飛,把峽谷嚴嚴實實籠罩起來,讓它平添幾分靜謐和神秘。
進入洪水季節,由于流域內群山水量充盈,大洞河的沿河兩岸,至少有10多條泉瀑垂掛。一道道瀑布帶著強烈的、雄壯的、舒緩的、輕盈的聲響從天而降時,不斷地飛珠濺玉,瞬間又幻化為一縷縷銀白的霧氣迷漫在峽谷之中。
金秋時候,大洞河很快改變了模樣,兩岸的山坡層林盡染、松柏青翠,楓樹火紅,野青杠、山楂樹被秋色涂抹得一片橙黃,岸畔崖線上有名的、無名的野果垂吊枝頭。溪溝中山蛙掀起歡樂的鳴叫,河灘上一只只肥蟹四處橫行,惹得一群群不甘寂寞的雀鳥在峽谷上空盤旋嬉戲,注目觀賞熱鬧壯觀的景象。
武隆是“龍”的故鄉,山川景物中處處有龍的化身,大洞河中的幾處景點仿佛也與“龍”有著密切的關聯。
“龍田溝”是大洞河上游的一個景點。之所以稱其為“龍田”,既有形的相似,又有人文的含意。站在高處放眼望去,在大洞河左岸呈現出一片呈階梯狀的“石田”,一共有12塊之多,一丘接一丘,氣勢宏大,景象萬千。“石田”里常年注滿綠汪汪的清水,微風吹來,水面會卷起一層層漣漪。相傳,上古時候有12條天龍常來這“石里”處洗澡游玩,其后就留下這12塊田狀的水池。“龍田”因曾有龍體附身,就經常顯靈。當地老人講,一塊“田”代表著一年中的一個月,從上到下順數,如果哪塊“龍田”當年干枯了,就預示著那一個月要出現旱災。千百年來,老百姓就根據這一自然現象,合理安排自己的農事,在趨利避害中倒也十分靈驗。
從“龍田溝”向下前行約1公里,峽谷開始變得狹窄起來,這就是有名的“神龍峽地縫”。神龍峽地縫長約3公里,兩岸的懸崖拼命地向前逼近,仿佛就要相互碰闖一般,突凸的崖棱近在咫尺,崖上生長的樹枝灌木只要一伸手似乎就會觸摸到對方。峽溝內最窄處距離不足3米寬,光線十分暗淡,顯得陰森可怕,人們抬頭仰望,只能見到一線閃著光亮的天空。神龍峽里溪流洶涌,不時有一口深塘出現,魚兒跳躍閃爍的鱗光時隱時現。河石叢中,有蟹群、石蛙出沒,發出“吱吱”的低鳴。夏天,神龍峽內有許多彩色的蝴蝶飛動,這些靈物令人眩目耀眼,更增添峽谷的神秘氣氛。民間傳說,早年間,這段峽谷是神龍棲息的地方,由于有它的保佑,鐵礦、白云一帶山鄉年年風調雨順,農人五谷豐登。后來人們就稱此為神龍峽。
走出神龍峽地縫不久,溪水又沿著右岸的石壁,潛進一段長長的暗河之中。這段暗河洞體高大,洞壁呈圓錐形,有寬大的空間,顯得十分的敞亮。溪流在洞底中款款地流淌,兩邊有寬寬的沙壩。兩側的洞壁之上,生長著許多石筍和石鐘乳,有的如人頭、樹枝,有的似動物、器皿,景象各異,琳瑯滿目,形色逼真,栩栩如生。一年四季,暗河的洞廳內除雨季外多數時間氣候干燥,呈冬暖夏涼,吸引著許多人來此游覽拍照。
在大洞河下游一個叫“腰站”的地方,建有一座奇特的“過河橋”,它全部由鐵索構建,供兩岸行人過河之用。人們初次走在橋上,甩來蕩去的,猶如身臨半空一樣,大有騰云駕霧之感,民間稱此橋“甩甩橋”。
民國初年,與白云鄉毗鄰的鐵礦鄉大佛崖一帶,就被勘測發現有儲量豐富的鐵礦和鋁土礦。1930年秋,重慶、涪陵的幾位實業家便進山建廠開礦。當時,礦石運出山外,全靠人工挑運。由于數量巨大,每天有一百多人的運礦隊伍涉過大洞河,來往于礦山與川湘公路之間。
從盤山小路經大洞河出山,有99道彎拐,特別是涉河渡水極不方便。為了縮短路程,礦山老板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了高達數十丈的路道。后來隨著開采量增加,運礦人增多,才決定在腰站處建一座鐵索橋。經一年多努力,一座高達120米、長約60米,由四根徑粗一寸鐵索,上面鋪上木板的鐵索橋終于竣工。迅速成為眾多鐵礦石挑運工和當地百姓進出的通道。
近年,由于大洞河上修起水泥大橋,“甩甩橋”便稀于人們行走了。但如今這座鐵索橋仍保存完好,并成為風光壯美旖旎的大洞河畫廊上一處奇特的景致。每年都有許多游人到此獵奇攬勝,站在橋上眺望大洞河“石田”、“深谷”、“幽峽”、“泉瀑”等雋麗景色,感受踏入云端飄飄蕩蕩、激情飛揚的無限樂趣,體驗從前運礦挑工們負重跋涉的艱辛,聆聽鄉間老人講述有關大洞河的傳說故事。
游人到大洞河游覽,分明就是水墨峽谷中穿行,在詩畫長廊中覓歡。那奇特的懸崖地質構,是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最佳焦點,灘頭懸瀑處是游客小憩的理想所在,一處處秀色美景是攝影愛好者最好的素材。有幸的時候,人們還會在河岸邊的農家樂里,品嘗到鮮美的山蛙、河蟹烹制的美食,為自已的游程憑添意想不到的愜意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