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生活中,泡泡溫泉是一件讓人很向往的事情!有資料表明,溫泉熱浴不僅可使肌肉、關節松弛,消除疲勞;還可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人體新陳代謝,但是泡溫泉也是有注意事項的,讓我們來看看吧!
泡溫泉的注意事項
1、長途旅行后不要馬上洗溫泉,要做適當休息后再進行溫泉浴。
2、在進入溫泉之前,要先用小木桶取少量溫泉水澆在身上,讓身體適應水溫后再進入浴池浸泡。(可避免驟然血壓降低和貧血引起的頭暈)
3、空腹時和飯后應避免洗溫泉,以避免引起貧血和消化不良。
4、避免酒后入浴,飲酒后入浴最容易引發事故(如心臟或血管系統急病)。
5、溫泉水溫分低溫和高溫,低溫一般在35至38度之間,而高溫一般在39至45度左右,入浴時,要由低溫泉開始,待身體逐漸適應后,再進入高溫泉浸泡。
6、入浴時間一般為一次浸泡5至10分鐘左右,反復2至3次。水溫低的溫泉可在20至30分鐘之間。每天的入浴次數應在2至3次之內,不宜頻繁入浴。如入浴次數過多,將會導致體力消耗過大,反而引起疲勞,事與愿違。
7、入浴后無需再洗淋浴,用毛巾輕擦全身既可,這樣溫泉中的微量元素可留在皮膚上,并被吸收到體內,達到預期效果。
8、出浴后注意不要著涼,要穿好浴衣后回房間慢慢休息。
9、出浴后應適當飲水或喝些飲料,以補充損失的水分。
哪些人不能泡溫泉
1、癌癥、惡性腫瘤患者。經手術摘除或治愈者除外。
2、各種急性疾病患者,尤其是發燒患者。
3、結核以及結核性疾病患者。
4、傷寒、赤痢、流感等傳染病患者。
5、心臟病、惡性貧血、紫斑病、白血病、癲癇、脊椎骨疽、胸膜炎患者。
6、極度衰弱以及極度營養不良者。
7、懷孕初期與臨產期的孕婦。
泡溫泉的步驟
第一步,探試池溫。先用手或腳探測泉水溫度是否合適,千萬不要一下子跳進溫泉泳池中。
第二步,腳先入池坐在池邊,伸出雙腳慢慢浸泡,然后用手不停地將溫泉水潑淋全身,最后時不時讓全身浸入到泉水中。
第三步,先暖后熱。溫泉區內設不同溫度的泳池,從低溫度泉到高溫度泉浸泡要循序漸進,逐步適應泉水溫度。
第四步,掌握時間,一般溫泉浴可分次反復浸泡,每次為20至30分鐘,如果感覺口干,胸悶,就上池邊歇一歇,做一做舒展體操運動,再喝一些蒸餾水以補充水分。有些人喜歡讓全身泡得通紅,但要注意是否會出現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的現象。
第五步,按摩配合。適當的穴位按摩會加強溫泉保健的功效,對一些疾病有明顯的治療作用。
第六步,注意沖身,盡量少用洗發水或沐浴液,用清水沖身則可。
另外,享受溫泉保健有“浸、淋、泳”三種方式,“浸”就是在不同溫度的池中反復浸泡,能承受高溫度的游客在40℃的溫泉池中浸泡,感覺特別刺激,皮膚好像有千萬支細針進行針灸治療;
“淋”是在溫泉花灑前由頭至腳全身噴淋,或者用木桶盛起溫泉水多次淋,
“泳”就是在溫泉泳場中暢游,熱力按摩加上游泳鍛煉,肯定是一項較高強度的體育運動。
泡溫泉的方法有哪些
1、全身沐浴法:
全身浸泡在水中,時間視水溫高低而定,一般15-20分鐘為宜,休息一下再繼續入浴,反復2-3次為佳。
2、半身沐浴法:
半坐于溫泉池中,水面齊胸口,可手持木勺將溫泉水澆淋全身,時間視水溫高低而定,一般5-10分鐘為宜,休息一下再繼續入浴,反復2-3次為佳。
3、冷熱交替法:
熱泉冷泉交替浸泡,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4、局部沐浴法:
身體的局部區域進行浴療,包括手臂浴、坐浴、足浴等,通過浸泡、按摩等方式進行養體,您能得到全身的舒暢。
5、沖擊沐浴法:
利用溫泉的溫度和水流的沖擊力來沖擊身體,達到養體的目的。
6、按摩沐浴法:
在泡湯時請專業的按摩師進行按摩,可促進皮膚對溫泉礦物質的吸收,更可起到最好的保健、美容、養體的效果。
泡泡溫泉告別人體亞健康
隨著生活和工作節奏的加快、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心理壓力日漸加重,特別是現代都市白領,很多人都處于“亞健康”狀態。那么何謂“亞健康”?“亞健康”是指人體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邊緣狀態,又叫“慢性疲勞綜合癥”或“第三狀態”。有關專家研究表明,造成“亞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1)、由于競爭的日趨激烈,人們用心、用腦過度,身體的主要器官長期處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負荷狀態。
(2)、由于人體的老化,表現出體力不足、精力不支、神經的適應能力降低。
(3)、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疾病的前期。在發病前,人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出現器質性病變,但在功能上已經發生了障礙。
(4)、人體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時期。即使是健康人,也會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處于“亞健康”狀態。
專家們認為防止“亞健康”最重要在于調整。消除和預防“亞健康”先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應該經常的放松一下自己,勞逸結合,平時注意鍛煉身體,多參加一些體育活動,適當參加一些戶外活動,最好來一個溫泉浴。因為洗浴溫泉,是一種由來已久的保健理療方式。天然溫泉水含有豐富的化學成分,對人體有很好的醫學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