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幾年再次體驗仙女山的靈山秀水、空霧蒼茫的天然景觀及壯美的原生態容貌,感覺與幾年前沒有什么大的變化。但聽說新增了又一景觀(印象武隆)我們慕名而去。隨著呼呼嚷嚷的觀眾人群隨波逐流進入了到演出會場必經的隧道長廊,隧道兩旁不時變換著仙女山的地形地貌、風土人情、風景名勝及兩個不同歷史時代的特色文化展播,音樂會主場是以原生態U形狀地貌天然打造的,氣勢磅礴。舞臺延伸至看臺,看臺又融入舞臺,演員與觀眾零距離接觸,幽靜的夜幕伸手不見五指。音樂晚會在主持人悅耳動聽的開場白中拉開序幕,以瀕臨消失的川江號子為主題,采用豐富多彩的故事形式再現了一代又一代川江纖夫和以江水為伴,江船為家的真實生活。
演出在一片靜雅的氣氛中開始......
“嘿呦呦,嘿呦”聲聲的吶喊把寂靜的夜空擊的粉碎,悲壯的纖夫號子像腳下潺潺流水,帶著舊時代的血滴淚痕,又像沖鋒陷陣的號角,讓萬山群峰震撼發顫。穿過無垠的深谷,透過慢慢的黑夜,皺紋縱橫的滄桑面孔寫滿了心酸,寫滿了凄愴,寫滿了歲月的崢嶸、人世的滄桑。他們用血肉之軀拖動著沉重的生活,用赤裸的軀體與坦蕩的胸懷拜祭著蒼天,船舷纖繩深陷進光著的軀干,號子聲里含著斷斷續續的痛楚,洶涌的波濤蕩漾著無奈的傷感,留在了沙灘也埋在了人生的邊緣。
一束強光照射在老者身上,講訴著江船幾代人貧困的纖夫生活,早上吃土豆、中午吃馬鈴薯、晚上吃洋芋。纖夫身上三件寶,頭帕、腰繩和短褲。纖夫想著把掙到的僅僅能夠糊口的一點點口糧早點帶回家,望穿雙眼的妻子站在江邊上,盼望著能夠聽見丈夫纖船的號子聲,骨瘦如柴的兒女呼喊著爸爸……爸爸早點回家……我餓啊……。
“這一條江,這一片天,父親的船開滿了我的童年”父親的船在波濤洶涌的大江上,數十名人乃至上百人的纖夫赤身裸體,口中不斷變換地吼著各種纖船號子緩緩前行。纖夫成天浸泡在水里勞動,穿著衣服很不方便。過去的衣服布料都是家機布料,用麻或綿織成。衣服被水打濕后裹在身上很重,過河時又要被水纏繞,拉纖走不動。這種衣服被水浸濕后又很硬,拉纖時容易傷害皮膚。身體成天被濕衣服包裹著容易生病,而且一年四季行走在幽深的山間峽谷和激流險灘中,幾乎與外界隔絕,所以纖夫索性不穿衣服。
川江纖夫有時幾天甚至幾十天,不論炎炎烈日的盛夏或是寒風刺骨的冬天,“腳蹬石頭手扒沙,風里雨里走天涯”堅硬的石頭上留下了纖繩磨礪出來的一道道深深纖痕。千百年來不記其數的纖夫因疾病、因勞累、因饑餓而倒在了江里,讓他們的父母妻兒永遠的期盼、等待……。
“我的父啊我的母,出嫁才知道父母的苦”一個婆婆和小姑娘,用重慶方言哭訴著船家女兒出嫁時的故事。哭嫁是一哭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二哭命運,哭自己命苦,嫁給拉船的江上人,因為纖夫的命沒個準兒,說不定哪天就被洶涌的江水吞進去,連個尸身都收不到。盡管如此,江船女兒出嫁時只可以在結婚這一天哭的,哭過之后,就結束了父母膝邊撒嬌的少女時代,就要自己當家作主,全心建設一個新家庭,繼承父母吃苦耐勞的品德,盡一個做妻子的本分,照顧丈夫,做一個溫柔賢淑又堅韌頑強、又不忘追求幸福的纖夫的女人,孝敬公婆,勤儉持家,秉承傳統、生兒育女,和丈夫同進同出,吃在江上住在江上,和丈夫一起過著患難與共的日子,風里來、浪里去,不離不棄,生死相依。再難的路再大的苦也是堅韌不撥挺胸走過。按照土家族人的風俗:“不哭不發,越哭越發”。土家姑娘出嫁那天不僅自己要哭,還有眾姊妹以哭伴喜。“月兒彎彎照華堂,女兒開顏叫爹娘,一尺五寸把兒養,移干就濕苦非常……。“哭嫁歌”亦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土家族女性集體長期創作的結晶,既反映了土家族原始婚俗和社會變遷,又閃爍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氛圍。
《太陽出來喜洋洋》最有震撼力的纖夫拉纖川江號子大連唱。幾個主唱來到觀眾中間,開闊、敞亮的男高音展示著巴渝男兒的豪爽,現場的觀眾朋友也隨著主唱敞開歌喉,再加上現場的杵舞整齊而又壯觀,讓在座的每一個人、讓我們的每一個細胞都跟著音樂的節奏動起來。“車車、閃閃、繩子、和短褲”就是纖夫拉纖時身上所有的物件。拉纖是不能穿衣服的,江上情況千變萬化,江水一會兒平一會兒兇,有時候一個大浪打過來,還會被江水卷進去,那就沒命了”。老者平淡樸實的講說充滿了畫面感,我仿佛看見了老者帶著一群人和憤怒的江水搏斗,江面上激蕩著雄渾有力的川江號子。而現場的舞蹈則把這一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聚光燈打在一群年輕的男演員身上,他們渾身健碩的肌肉在聚光燈下更具川江漢子的力量美。他們在以纖繩為背景的波濤中掙扎、前進、后退、翻轉與惡劣的江面環境作斗爭,累得筋疲力盡,依然堅持、堅持,所有的纖夫堅持著、堅持著,終于戰勝了洶涌澎湃的江水,拉出了緩緩移動的船--------燈光下,只見一艘船從遙遠的江面緩緩駛來,離我們越來越近,越來越近,終于靠岸。
主持人悅耳動聽的聲音再次敲擊著我們的鼓膜。1968年,機動船代替了人拉船,中國船舶進入了機動船時代,1997年,躉船裝上了發動機,人拉船的時代徹底離開了我們。剛剛靠岸的船只又緩緩的離我們遠去,消失在看不見的天幕之中,消失在時空隧道里,那種勞作景象雖然消失了,但父輩留下的氣息和血脈不應消失。尊重先輩、尊重我們文明的脈絡來源,就是尊重歷史,尊重我們的記憶。文明的傳承是民族繁衍的根基。當年那些拉纖的纖夫也老去了,有的已經作古,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個在茶余飯后哼唱著曾經飄蕩在川江上的號子……纖夫,現在還有11位纖夫健在,其中川江段僅存8位。他們已經成為了歷史,他們的號子成為了歷史,他們身上的三件寶也已成為了歷史。曾經活躍在川江上的漢子們, 曾經在江上揮灑青春、汗水、熱血的川江漢子們,似乎也消失在時間的長河里。但是,他們曾經唱遍巴渝大地的川江號子,卻久久的回蕩在江上、回蕩在每一個巴渝人的心里。而今川江號子作為一種文化、作為巴渝人勤勞、勇敢、堅韌的象征,卻只有為數不多的人了解,聽著老者那漸漸遠去的嘆息,心里多了一絲遺憾、牽掛、和感動。遠處在回蕩……忘了吧……忘了……忘了…… 忘了……,可分明聽見另一個聲音在說:“大山,你要記得!云彩,你要記得!江水,你要記得!”仿佛又聽見歷史在說:“別忘了……留住吧……留住啊……留住,留住川江號子,留住一種文化、留住一種信念。今天,我們是川江號子的見證者,我們更應該懷著責任,懷著敬意,不為留戀,不為傳承,為的是知道我們的歷史,為的是不要忘記我們的血脈,哪怕為之獻上幾聲無力的呼喊……。